4月29日,羅浮山景區開展第三期藥用植物識別導師傳幫帶活動。此次路線在景區老大門至獅子峰沿途如約開啟。由生物學高級教師周天來擔任主講,帶領學員深入山間步道,開啟了一場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中草藥探索之旅。
周天來老師采用“三步教學法”,觀其形、辨其異、悟其用。通過觀察、對比等方式,結合沿途植被分布特點,對海紅豆、伏石蕨、貼生石韋、陰香、鵝掌藤、蘇鐵、杉樹、石栗、幌傘楓、半邊蕨、腎蕨、傅氏鳳尾蕨、白千層、狀元紅、龍船花等植物進行了細致講解。當學員指尖輕撫鵝掌藤的革質葉片時,周老師適時引入《嶺南采藥錄》記載:"此物遇傷則泌黏液,乃天然止血劑",瞬間激活書本知識,在觸覺、嗅覺等感官與知識的交織中,逐漸揭開植物背后的藥用密碼。
陰香,樹皮褶皺如老者掌紋,其揮發性肉桂醛不僅是天然胃藥,更被現代研究證實具有抗腫瘤活性。幌傘楓,鋸齒狀葉片暗藏解毒玄機,當地藥農"以形補形"將其汁液外敷治蛇傷的傳統,與《肘后備急方》記載不謀而合。石栗,看似普通的堅果經曝曬后油脂滲出,不僅是《嶺南采藥錄》記載的引經藥,而且可制成環保生物柴油。
在獅子峰觀景臺,學員們化身"本草偵探",通過嗅聞白千層葉片釋放的桉葉素氣息,理解其化痰功效;觸摸龍船花革質花瓣,探究"狀元紅"別名背后的止血特性。這種"發現式學習"使蜈蚣草的利尿功能、紫玉盤的舒筋活絡作用深深印入記憶。"原來每片葉子都是會說話的醫書!"學員周女士輕撫傅氏鳳尾蕨的羽狀葉感慨。活動組織者表示,這種"行走的課堂"正以每月一期的頻率開展,讓中草藥智慧在青山綠水間生生不息。
在歡聲笑語間結束了一天的采藥之旅,大家紛紛感慨收獲頗豐,此次活動不僅讓學員對中醫藥文化有了深刻認識,營造良好中醫藥學習氛圍,使得書本上的知識更加具象直觀,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熱愛自然、傳承文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