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東坡亭的檐角正墜著串串荔枝,朱果碧葉在風里翻涌成浪。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的四角亭,靜立在洗藥池畔,為紀念蘇東坡而建造。
亭身以青石方柱托起四角,柱距精準至為4.35米。懸山頂下,抬梁式木構架撐起一片蔭涼。最惹人駐足的是亭柱上的對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上聯勾勒出羅浮山千年丹灶與洗藥池的古意,下聯則暗合東坡厭倦官場傾軋、向往山野清歡的心境。步入亭內,梁間懸著湖南寧鄉人隆世儲題寫的“花香靜處寒天月”行書匾額。此句頗有文采,即可作回文單句,妙在正讀反誦皆成畫境——“月天寒處靜香花”,恰似梅月之夜,庭外仙山空寂,亭內茶煙裊裊,將羅浮山的清幽深邃凝練成七個墨字。
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蘇東坡被貶惠州途中,在博羅棄舟登羅浮。仕途跌宕與舟車勞頓皆被山風滌蕩,他揮毫寫出:“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表明了他對羅浮山由衷的贊美之情。
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里,東坡更以工筆細描荔枝風韻:“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臂?!眲冮_如紅綢紫緞的果殼,瑩白果肉恍若美人皓腕;“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的比擬,將荔枝比作唐代名品“十八娘”,賦予其靈秀風骨。
翻檢東坡寓惠詩文,十七篇荔枝相關詩簡如珠玉串聯。從“兒女稱呼恐不經”的初嘗驚喜,到“恰是當年十八娘”諳熟品鑒;從羨慕閩荔的“莫言陳家紫”,到力薦嶺南佳果的“我愿天公憐赤子”;從“南來萬里亦何為”的迷惘,到“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篤定——字里行間,既有對民生疾苦的叩問,亦見天倫之樂的溫存,我們品到的,不僅有深層思考與重重嘆息,更有他對嶺南荔枝滿滿的喜愛感情。
對東坡而言,荔枝是嶺南遞來的慰藉,解鄉愁如春風化雨,暖友情似爐火煨茶。每一顆朱果都裹著人生百味,既有“問汝平生功業”的蒼涼自嘲,也有“報道先生春睡美”的天真自得。紅果映照的不只是嶺南春色,更是一個文豪在逆境中依然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