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已至,艾草飄香。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月9日上午,龍溪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龍溪街道志愿者協會開展“傳承文化 ‘艾’在傳遞”親子實踐活動。
傳承文化 “艾”在傳遞
制作艾粄是流傳上千年的習俗。此次“傳承文化 ‘艾’在傳遞”親子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邀請到15對親子家庭一齊參與艾粄制作,讓大家在活動實踐中傳承傳統習俗,弘揚優秀文化。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活動現場,家長們一邊給小朋友展示艾粄的制作過程,一邊講解吃艾粄的習俗。艾粄,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客家人獨特的節日文化?!跋葘菅兴?,加入糯米粉,和成面團,搟成稍厚的皮,再放入餡料,包好封口,一個圓滾滾的艾粄就做好了?!焙⒆觽兟牭媒蚪蛴形?,興致勃勃地和家長一起分工合作,揉粉、搓團、放餡……完成了一個個碧綠如玉的艾粄。
新鮮出爐的艾粄色澤翠綠可愛,艾葉清香撲鼻,深受大家歡迎。
此次“傳承文化 ‘艾’在傳遞”親子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熱烈點贊。大家表示,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制作艾粄的技巧,增進了親子間的溫馨互動,還讓孩子們在做艾粄的過程中學習了傳統民俗,在實踐中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親子實踐活動。
科普小知識 艾粄,又名艾糍、青團,是春季時分特有的應節小吃。艾草制糕點廣泛流行于我國客家地區、江浙地區、福建地區及潮汕地區。不同地區稱呼各異,江浙地區稱“青團”,粵東及臺灣客家地區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一般稱“艾米果”或“艾糍”,閩南和潮汕地區稱“艾粿”。 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咸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制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并且捏成餃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