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博羅縣龍溪街道結窩村,除了干凈整潔的瀝青村道外,點綴其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知識、經典故事等宣傳欄、壁畫,讓人印象深刻。邊賞鄉村美景,邊接受法德文化的洗禮,讓人如沐春風。把法與理融入群眾日常生活,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汲取正能量,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這是結窩村在鄉村治理路上的有力探索。也正基于此,該村近期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村。
結窩村地處龍溪街道北部,毗鄰中心區,轄區面積9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360多人,外來人口約10000人。
▲航拍結窩村
“雖然常住人口與外來人口較多,但是大家相處很和諧。”結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國球自豪地說,“群眾遇到事情,都以理服人。對于矛盾糾紛,村‘兩委’都積極扮好‘和事佬’角色。”
鄉村善治,鄉村振興更順利。目前,該村正在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鐘國球回憶,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該村計劃征用一小片果園。但因為果園存在產權不明晰的糾紛,征用過程并不順利:“當事的兩戶村民各執一詞,均不肯讓步。”得知情況后,他第一時間與村干部上門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到龍溪自然資源所查詢土地衛片信息。核查完畢后,村“兩委”干部多次上門與農戶談心,跟他們講村里的發展、鄉村振興……幾番走訪后,產權逐漸明晰,雙方當事人的“心結”也逐步打開。當事人說:“我們不是不講理的人。村里經常有普法,只要合情合理,我們都接受,我們相信法,相信村委。”最終,雙方就權屬問題達成一致,土地順利征用,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提升。
▲結窩村的法治廣場
這是該村治理有效的一個縮影。鐘國球介紹,在基層治理中,該村不斷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讓矛盾糾紛實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化解在萌芽狀態。“近兩年,結窩的調解化解率與村民矛盾糾紛化解率均為100%。”
法德并舉 引樹文明新風尚
鄉村善治,還體現在平時的教化中。為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結窩在“法治”“德治”上發力,匯聚文明鄉風,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法德交融,潤物細無聲。在結窩村老圍小組內,一個占地約150平方米的法治廣場成為村民休憩娛樂的好去處,大家經常在此散步、聊天、學法,成為集休閑、教育于一體的法治宣傳陣地。與此同時,法律講堂、法律咨詢等普法活動,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
▲結窩村的法治廣場,是集休閑、教育于一體的法治宣傳陣地
▲結窩村的法治宣傳長廊,宣傳欄上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知識、經典故事等內容
另外,該村還持續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讓文明道德蔚然成風。如,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評比,以榜樣的力量,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結合傳統文化節日,開展“端午送糍粑”“揮春送福”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速文明新風的形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風俗融合,通過墻繪、入戶宣傳等多樣化形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眼入耳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