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來臨之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新時代文明新風,3月27日,博羅縣龍溪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結窩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婦聯、志愿者協會在結窩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傳承清明習俗 巧手做艾粄”清明節主題活動。
活動中,志愿者和村民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鮮艾草、糯米粉、花生餡和炒芝麻等材料,各個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有的在和面,有的在準備餡料,有的在包艾粄,忙的不亦樂乎,隨著一個個艾粄散發濃濃的艾葉香,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親身制作的艾粄,臉上洋溢著幸福感和成就感。 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讓轄區居民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還讓大家了解了客家人傳統節日的習俗,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下來,龍溪街道將持續為轄區居民們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用實踐詮釋公益,為群眾辦實事,進一步提升居民對轄區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艾粄小科普 艾粄,又名艾糍、青團,是春季時分特有的應節小吃。艾草制糕點廣泛流行于我國客家地區、江浙地區、福建地區及潮汕地區。不同地區稱呼各異,江浙地區稱“青團”,粵東及臺灣客家地區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一般稱“艾米果”或“艾糍”,閩南和潮汕地區稱“艾粿”。 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咸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制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并且捏成餃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