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是客家美食,在客家人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以“百千萬工程”賦能,茨菰已逐漸成為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推動村民增收致富。
茨菰是博羅縣麻陂鎮洋田村的傳統農產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推進,洋田村正加快摸索“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茨菰種植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當地產業振興和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的有力舉措。時下,正是洋田茨菰的收獲季節,記者前往現場一探究竟。
洋田茨菰品質好,農旅融合賣得歡
收苗、鋤地、揀果……日前,在洋田村,村民正在忙著采收茨菰。在地里,田記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輝平在和村民一起忙碌。記者在現場看到,剛從地里挖出來的茨菰,就已經按照個頭大小,進行了分類。“個頭大的作為一等品,按照農旅特產進行包裝。”田輝平說,“個頭小的則以另一種渠道進行銷售。”
洋田茨菰“喝著”麻陂當地的飲用水源——羅坑徑水庫的優質水長大,加之土質適合,因此口感粉糯、比較松軟、味道鮮甜,品質頗有口碑。在種植時,堅持有機的方式進行種植。這進一步提升了洋田茨菰的品質。茨菰的品質和口碑有了,接下來就是銷路問題。田輝平說,以往,茨菰銷售大多都以農戶自己挑到市場零售為主,價格隨行就市,不太穩定,時高時低。
其實,茨菰不僅是美食,還有著美好的寓意,有著添丁的蘊意。因此,村民做喜事都離不開它,用來燜肉,炒臘肉和蒜苗,祝愿添丁發財,人丁興旺,有著好意頭。于是,田記水稻專業合作社將茨菰作為農旅特產和走親訪友的送禮佳品來包裝打造。田輝平說,這樣,產品的檔次就上來了,價格也更有保障。春節前后,在市場上反響熱烈。近年來,合作社的茨菰每次上市都是一售而空。
集約式經營,農業生產更科學更有效
這是合作社牽頭,不斷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的真實寫照。據介紹,田記水稻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將村民的土地集約在一起耕種經營。集約式種田能夠能更好地進行整體經營,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種植品種的規劃,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春種水稻,夏種茨菰。”田輝平告訴記者,通過“水稻—茨菰”輪作的模式,能夠改善土壤,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還能提高水田的產值。目前,合作社流轉的水田面積約280畝。每年,合作社都會拿出部分水田輪流進行“水稻—茨菰”輪作。
目前,不僅合作社種植了茨菰,還帶動了部分村民一起種植,發展茨菰種植50多畝。“村民可以自己銷,也可以給到合作社銷售。”田輝平說,合作社會給村民一個保底價。土地流轉后,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租金,還可以受聘到合作社上崗,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而今,茨菰的收獲季節。合作社每天都聘請約10名村民幫忙挖茨菰。
更讓村民高興的是,在“百千萬工程”工作中,麻陂鎮正謀劃推動網絡強村工作。這無疑將給農業生產的宣傳、推廣,以及銷售帶來新的路子和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