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壩鎮位于博羅東北部,距縣城羅陽街道72公里,北與河源市埔前鎮接壤,東與紫金縣古竹鎮隔東江相望。石壩鎮三面環山,地勢平坦開闊,素有“小平原”之稱,全鎮總面積182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4.23萬畝,擁有18.6萬畝的森林資源;下轄2個居民委員會、22個村民委員會共25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7萬人。
△石壩鎮中心區域
石壩鎮是博羅縣農業大鎮,以“三黃胡須雞”“黑皮果蔗”“優質水稻”“生豬養殖”為主的四大農業主導產業。
2019年,獲評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惠州市美麗宜居示范鎮;
2020年,獲評廣東省衛生鎮、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鎮域烏坭湖村獲評惠州唯一一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榮譽稱號;
2021年石壩鎮成功申報3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鎮域烏坭湖村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三嘉村村入選廣東特色產業名村、廣東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單位。
提升組織引領力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
發揮政治核心作用。2018年石壩鎮制定《深化強村固組工程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工作指引》,“簡潔、強勢”地推行村黨組“說了算”機制,從制度層面強化村黨組織對村委會的絕對領導作用,解決了村“兩委”干部尤其是黨組織書記的后顧之憂,極大地鼓舞了村級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24個村(居)黨組織在各項工作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
組織牽頭助推產業發展。石壩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助推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想方設法整合資源,圍繞共享發展理念,以村級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強化“支部+合作社+農戶”工作模式,讓農村黨組織牽頭挖掘資源,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者和命運共同體。依托于村民對黨組織的信任,烏坭湖村黨總支部大力扶持村域內4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公司和農戶雙贏的局面;三嘉村黨總支部推進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帶領村民探索休閑農業新模式,種植“荷花風景”共享產業、生態雙成果。
△三嘉村荷花池“新荷滿池綠意濃”
提升組織支撐力
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年輕、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組織振興的關鍵所在,石壩堅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有機結合,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選優配強領頭雁,培育提高履職能力。深入實施“頭雁”工程,落實村級黨組織書記離任和屆中調整,實現24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大力推進“雙鏈培養”工作,24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到鎮內設機構掛職負責人助理,切實提高履職能力和工作本領。
落實“三級儲備”,壯大基層組織力量。鎮級儲備招聘5名黨建指導員均為本科學歷年輕干部,助力石壩黨建工作;2021年通過村級換屆,25名村級儲備干部順利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2022年,招納30名村級儲備人選,其中黨組織書記儲備2名,全職管理“兩委”儲備干部21名,招聘79名村民小組儲備小組長,其中3名小組長儲備人選通過選舉補選進入村(居)委委員會。村、組儲備工作,進一步實現村級干部年輕化、高素質化,村(居)委班子建設增添新血液,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提升組織新活力
近年來,石壩鎮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組織、陣地、黨員三方面打出黨建創新系列“組合拳”,充分激發了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形成爭先進位的良好工作態勢,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為黨組織設“流動紅旗”定學習風向標。改進“流動紅旗”評比方式,推行各村(社區)黨務工作者交叉檢查評比制度,從相互點評中發現優、缺點,促進學習交流提升。
為黨群服務中心設“智能電子屏”優化陣地建設。投入約60萬元為鎮村黨群服務中心購置“智能電子屏”,在縣內首創“電子屏”制度上墻的新模式,探索出了“黨建+”智能電子屏的便民服務。
推行《石壩鎮黨性體檢積分考核制度》。針對黨員黨性難評價、評優對象難確定、日常考核難量化等“三難”現象,邁出石壩探索步伐,為黨員管理設“黨性體檢·積分考核”,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志愿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智能電子屏”展現黨員先鋒模范
提升組織影響力
“堅守為民初心、厚植人民情懷,將老百姓的‘心愿清單’變成‘幸福賬單’,這是我們書記職責所在。”鎮黨委書記黃作林在述職評議會上做出表態,自此農村道路硬底化工程、村路亮化工程、安裝黨建宣傳欄……一件件看似尋常的、實在的心愿清單,成為每一位黨組織書記落實職責所在。
石壩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扎扎實實服務好人民群眾,著力提升黨組織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自2019年起,鎮黨委每年年初都會召開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暨“老百姓心愿清單”暢言會,要求各黨組織書記選準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推出年度的“老百姓心愿清單”。同時,各村(社區)書記述職評議“交答卷”,圍繞履職盡責、作風建設、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方面,總結成績和做法,查找問題剖析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舉措。
2021年,石壩鎮黨委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加碼老百姓“心愿清單”,將群眾心聲匯成同一張張民生訂單:裝設G205國道(石壩段)路燈340盞,完成石壩鎮藍田中心幼兒園回購工作,投入7100多萬元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建設工程,完成113宗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積9500多畝,完成自來水廠回購并升級改造,完成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等等,將175件民生訂單接住落地,實現路通、燈亮、水清,強化教育、優化就醫,人民群眾幸福感大大增強,為黨委政府、各村黨組織奠定了堅實民心基礎。
△特色村道照亮回家路
延伸一:黨員群眾評價
對于鄉村振興,烏坭湖的養殖農戶說:“我是養雞的農戶,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后,合作社與公司合作,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統一銷售,我們養殖風險和抗風險能力提升了,對養殖我們更加有信心了,現在能夠賺得更多了,工作也更積極了。”
“早些年,來村委辦事很麻煩,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很多東西都不懂,基本上都要跑到鎮政府去問、來回跑。現在村里多了很多年輕的干部,辦理事情都方便多了,不用本人辦理的,村里的年輕干部都可以幫我們去鎮里辦了,方便了很多。”秀埔村村民對村“兩委”班子服務高度評價。
延伸二:發展密碼
石壩鎮黨委書記黃作林表示,黨建引領,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法寶,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鄉村振興要以比學趕超工作為重要抓手,鼓足干勁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注重本土特色,不搞高大上,不搞“一刀切”,探索出切合石壩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是強化制度建設。石壩鎮委立足石壩特色、大膽創新,推行《石壩鎮村(社區)黨組織“流動紅旗”評比實施細則(試行)》《石壩鎮黨性體檢積分考核制度》等制度激活了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充分發揮激勵效用。
二是強化隊伍建設。石壩鎮委注重選配熟悉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等工作的干部,同時充分釋放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智囊團”效用,選優配強“兩委”干部,著力建強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三是強化服務擔當。石壩鎮黨員干部主動深入村(社區)等最基層的地方調研摸排,將老百姓所期所盼繪成可量化的“清單”,石壩鎮委堅持“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真正為百姓干事、為百姓謀福利。
四是強化紅色引領。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石壩(象嶺)阻擊戰遺址,將傳承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進一步把石壩打造成黨建高地,盤活村民閑置房,推動“紅+綠”鄉村振興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