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家鄉
看著遍地成熟的稻田,吹著帶有淡淡稻香的微風,外地回村的鄉賢紛紛拍照、錄視頻“打卡”,在抖音、朋友圈好好“炫”一把;吃草的黃牛、路邊的野花、田里的打谷車……對城里的孩子來說,都是新鮮事兒,難以抑制住內心的好奇,去體驗一番農務活兒。 早年外出打拼的鄉賢強叔是地道的象嶺村人,雖然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但一看到滿地金黃的水稻,也忍不住下地去“大顯身手”。這是回憶,也是情懷。他還在電話里跟友人打趣地說:“鄉下風景好哦,我現在回來耕田咯,屬于二次創業!”強叔只是眾多回鄉鄉賢的縮影。他們因為是農民,才更懂農活;也正因為是農民,才更愛農村。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越來越多的鄉賢承載著鄉親們的期待,回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另外一邊,使用打谷車的村民們當起“大老師”,為站在一邊觀看的小朋友們講解,稻谷是如何一步步地從種子到大米、從田里到餐桌的過程,并和家長們一起引導小朋友拿上鐮刀、彎下身子,親身去試驗下怎么收割水稻、去桿存谷,儼然成了一節田里開設的勞動“小講堂”。 地不荒,糧歸倉 “這里以前是塊撂荒地來的。”象嶺村黨支部委員、副主任朱其忠說,這塊地位于兩村的交界地帶,之前是由二十多戶村民以分散式的“小地”在這耕種,但因為水淹等原因,村民逐漸棄耕,導致長達至多12年之久的撂荒。后來,象嶺村村委主動接過撂荒地開墾復耕復種的擔子,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項目示范點工作,通過“政府指導,村委實施”的方式,積極做通村民工作,大力開展土地盤整,并由村委會出資把撂荒土地集中流轉到村集體統一耕種“南晶香占”絲苗米。 據悉,2022年撂荒地復耕復種項目示范點的象嶺村埔里小組,耕種面積為50畝,主要實施雜草處理、整地開溝、土壤改良和水稻優質高產技術。此外,從縣農業農村服務中心進行實地實測的結果了解到,該示范點畝產稻谷1068.72斤,達到優質絲苗米高產目標。 既要“綠”起來,又要“紅”起來 土地是沉睡的資源。如何讓閑田重現生機、種出效益,是擺在眼前的難題。近年來,象嶺村立足石壩農業大鎮和本村實際,“頭雁”引航,帶領村干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深入田間地頭,對撂荒耕地進行“地毯式”“拉網式”摸排登記,厘清撂荒面積、承包關系、耕種現狀等情況,積極組織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交出黨建“答卷”,實現村民增收致富。 “保護耕地只是解決了土地的‘硬傷’問題,而如何讓更多的資源用起來、長久走下去才是關鍵?!瘪v石壩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象嶺村第一書記王友軍介紹道,接下來象嶺村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依托本村紅色資源,以象嶺阻擊戰遺址保護開發為主體,規劃實施建設薪火象嶺-學習教育基地項目,通過農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打造集“革命教育、文化傳承、農旅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提升文化軟實力。 心有所向,路必不遠。下來,石壩鎮將繼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聚焦農業產業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群眾就業穩定、持續增收,鋪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