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嘍!麥浪一波接一浪。三嘉村村麥田里機聲隆隆,收割機來回穿梭于金黃色的麥浪之中,有序開展冬小麥的收割工作。“吞”進沉甸甸的麥穗,“吐”出金燦燦的麥粒,生機盎然,豐收正當時。
麥蕩金波,田疇織錦繡。近日,與別處繁忙的春耕不同,石壩鎮三嘉村村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印象里三嘉村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已經被一片片金燦燦隨風搖曳的麥穗所“取代”,曾經浪漫的百畝荷花園,如今煥發出不一樣的新活力。
近年來,石壩鎮委、鎮政府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方針,三嘉村村黨總支部積極響應號召,多措并舉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據了解,石壩鎮數十年前就有種植小麥的傳統,為填補荷花觀賞的“冬歇期”,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重要抓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元賜積極發揮“頭雁效應”,帶領村“兩委”干部及部分村民開展種植冬小麥的前期工作,請教村里老人相關經驗和做法,終于在去年十一月份,通過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協助優選到適合當地土壤條件生長的小麥品種,將原來的荷花田翻耕、暴曬之后試種植了近100畝冬小麥,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成為了專屬石壩鎮田間地頭的“只此青綠”。
風吹麥浪遍地黃,顆粒歸倉豐收忙。定期雇傭工人及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高標準管理,經過了138天的精心培育,近百畝的冬小麥進入了收獲期,飽滿的穗頭鋪滿了麥田,濃郁的麥香彌漫田野,收割機開足馬力在滾滾麥浪中往來穿梭,麥粒從收割機中“噴涌”而出。經統計,今年三嘉村村冬小麥每畝產量達851斤,3月28日正式開鐮收割,現已完成全部收割工作,收獲的小麥經過烘干、碾粉之后售賣,每畝盈利約1790元。自2019年開始發展荷花產業以來,三嘉村村以“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基礎,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多項發力促增收,走出一條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雙促進、雙豐收道路,切實完善多元化農旅產業結構。
風吹麥浪遍地黃,顆粒歸倉豐收忙。定期雇傭工人及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高標準管理,經過了138天的精心培育,近百畝的冬小麥進入了收獲期,飽滿的穗頭鋪滿了麥田,濃郁的麥香彌漫田野,收割機開足馬力在滾滾麥浪中往來穿梭,麥粒從收割機中“噴涌”而出。經統計,今年三嘉村村冬小麥每畝產量達851斤,3月28日正式開鐮收割,現已完成全部收割工作,收獲的小麥經過烘干、碾粉之后售賣,每畝盈利約1790元。自2019年開始發展荷花產業以來,三嘉村村以“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基礎,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多項發力促增收,走出一條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雙促進、雙豐收道路,切實完善多元化農旅產業結構。
春耕正當時,小麥地底下的土壤中也在孕育著今年夏天的新希望,這是三嘉村村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空閑時間”想出的“妙招”,利用小麥起壟與荷花藕種深埋土中越冬的時間差、空間差,實現小麥與荷花在同一片土地共生。在小麥全部收割完成之后,通過松土、引水、施肥等措施促進荷花藕種“蘇醒”,為了更大程度的延長荷花觀賞期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還將錯峰“喚醒”藕種,實現花期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預計將在今年6月份迎來第一波花期。這種以“黨建+”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增加了收入,更是為全鎮的農業發展打造了鄉村振興新樣板,為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土地活了、產業旺了、村民樂了。下來,石壩鎮委、鎮政府將繼續以黨建引領為保障,積極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變被動為主動,以黨員“干”帶動群眾“跟”,以點帶面,進一步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將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與撂荒地整治相結合,充分擴展耕地地力,提高農村土地使用效率,不斷打造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