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為民所建,亦為民所用。1月7日,石壩鎮在象嶺村北帝爺橋舉行橋梁建設竣工通車儀式。這是石壩鎮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為進一步完善路網建設,回應人民群眾美好期待的重要舉措,同時為石壩鎮推進鄉村振興見行見效注入澎湃動能。
架設“幸福橋”,助推鄉村振興“加速跑”。上午10時許,禮炮綻放,鎮黨委書記黃作林宣布北帝爺橋正式通車,現場禮炮與掌聲齊鳴,這標志著石壩鎮象嶺村北帝爺橋、仙水瀝橋等橋修繕工程和象嶺大道改擴建工程圓滿竣工全線開通。
▲鎮黨委書記黃作林宣布北帝爺橋正式通車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鐘少珍在致辭中表示民生無小事,良好的宜居環境可以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農村橋梁、道路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道路,關乎每個群眾的切身利益,石壩鎮將以此次通車儀式為新的起點,繼續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鄉村道路,著力提升村民群眾的出行環境,鍥而不舍推進美麗圩鎮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以石壩一域之精彩為博羅高質量發展全局增光添彩!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鐘少珍致辭
為民服務,鋪橋修路。據悉,石壩鎮黨委、政府為抓好北帝爺橋建設主動溝通上級爭取資金扶持,北帝爺橋建設工程得到鄉村振興駐鎮幫扶單位廣東德賽集團的大力支持。
▲鎮黨委書記黃作林向廣東德賽集團贈予感謝牌匾,廣東德賽集團高級經理張留根代表接受牌匾
廣東德賽集團高級經理張留根,石壩鎮黨委副書記(掛職)、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趙新平先后致辭均表示,將進一步發揮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工作效能,將鄉村振興建設好、發展好,為石壩鎮“百千萬工程”提供強大的支持。
▲廣東德賽集團高級經理張留根致辭
▲鎮黨委副書記(掛職)、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趙新平致辭
▲鎮黨委副書記羅道文分享北帝爺橋建設歷程
石壩鎮黨委副書記羅道文以橋梁建設見證者分享了北帝爺橋工程建設的感人故事:該橋最初由鄉賢自籌建成,當時只是條簡易的土路下面埋著兩根水泥涵管,但在2021年被一場大洪水沖斷造成坍塌,自此橋梁區域便全封閉禁行,村民只能繞路通行。且在2008年時就因洪水沖塌導致橋梁編號注銷,無法按要求納入“危橋改造”項目,重建難度大。鎮委鎮政府迅速與縣公路事務中心溝通,并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鼎力支持下,重建北帝爺橋。而后為實現新橋通行后的人流車流配套,家住此村道邊的象嶺村干部朱仕文滿是自豪、沒有一絲猶豫無償讓地修路。這無償讓地不僅點燃了凝聚人心的“熱忱之火”,更點燃了干群連心的“燎原之火”,是石壩人腳下的“康莊大道”,更是奔向未來的“康莊大道”!
暢通路網“大動脈”,串起出行“幸福路”。本次通車儀式,鎮領導班子、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及象嶺村、紅星村、官村村、烏坭湖村等村“兩委”干部及黨員群眾代表、廣東世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代表約150人參加。儀式后,與會人員一行沿著北帝爺橋、象嶺大道邊走邊看,詳細了解建設情況和道路管護情況。當地不少群眾也興高采烈地前來“踏新橋、行好運”,在橋上駐足觀賞、合影留念,為這重要的歷史時刻作見證。
據了解,北帝爺橋位于石壩鎮象嶺村和烏坭湖村交界處,是象嶺村、紅星村、官村村連接烏坭湖村的重要干道。原北帝爺橋因年久失修,承載能力不能滿足后續通行,當地村民需繞行G205線國道,造成嚴重出行不便且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施工前
為消除橋梁隱患,提升道路行車安全水平,北帝爺橋于2023年初封閉并施工建設,橋梁全長35米、寬7米,用時近一年于2023年底完成重建任務。
▲施工中
作為貫通象嶺村、紅星村、官村村、烏坭湖村等地的重要橋梁,北帝爺橋的重建通行打通了石壩河對象嶺村、紅星村、官村村與烏坭湖村的隔斷,進一步便利周邊百姓出行,通車后能夠做到分流G205國道的車流,惠及象嶺村、紅星村、官村村、烏坭湖村等4個村約7000多名村民出行石壩圩鎮,減少了繞行和出行成本以及交通事故的發生,極大地提高村民出行安全度。
▲施工后
優化交通路網,共促發展惠民生。2023年以來,石壩鎮全面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全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補齊交通等領域基礎設施短板,與象嶺村北帝爺橋同期啟動的仙水瀝橋等危橋改造項目亦竣工通車,磅嶺橋也將于近期通車,惠及下坑村、山下村等村約4000多名村民出行,此外,象嶺村象嶺大道2.47公里的單改雙建設亦已全線竣工通行。一個個群眾期盼已久的交通項目建設駛入“快車道”,一幅幅內聯外暢的交通規劃圖變成實景圖,為群眾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且進一步加強村與村之間溝通交流,使當地農副產品的運輸更加暢通高效,讓農村更強、農民更富、鄉村更美,對促進我鎮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單改雙后的象嶺大道
▲下坑村仙水瀝橋改造前
▲下坑村仙水瀝橋改造后 下坑村仙水瀝橋全長15米、寬7.5米
▲下坑村磅嶺橋改造前
▲下坑村磅嶺橋改造后 下坑村磅嶺橋全長20米、寬7.5米
修繕的是道路,通達的是民心。下來,石壩鎮將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的實踐要求,進一步凝聚力量和資源要素,以基礎建設惠民生,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