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護河+多元課堂!廣東環保職院“三下鄉”點亮博羅楊村
近日,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環境管理與大數據學院組織四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深入博羅縣楊村鎮,在張金安小學及周邊區域開展水質檢測、生態課堂、政策宣講、紅色傳承等多元“三下鄉”實踐活動,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科技護河:雙軌模式為河流“體檢”
在公莊河楊村鎮河段,“綠凈鄉村·雙百行動”突擊隊隊員正忙碌地進行水質采樣。他們手持快檢試劑盒,現場精準檢測河水pH值、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等關鍵指標;同時操控無人機航拍巡查,記錄排污口、河岸植被等情況。
該團隊選取公莊河上、中、下游三段典型區域,運用“實地采樣+科技巡查”雙軌模式,為河流進行全方位“健康診療”。隊員許芝苗介紹:“我們將實驗室‘搬’到河邊,通過比對水質數據與航拍影像,分析排污規律、追溯污染源頭,為制定公莊河流域綜合保護治理方案提供科學依據?!?/p>
記者了解到,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綠凈鄉村·雙百行動”突擊隊聚焦公莊河流域生態治理,緊扣國家“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依托“AIoT+大數據”技術,以科學手段為河流“把脈”。此次活動共獲取24個檢測結果,未來將形成巡查報告供當地政府參考。隊員們表示,希望以專業知識守護公莊河清波,讓科技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硬支撐”。
多元實踐:多維度助力鄉村發展
在張金安小學,“綠美童行筑生態·青語推普促雙百”突擊隊將環保知識融入趣味課堂:學生們用廢塑料瓶制作“綠植花盆”,錄制“環保小主播”短視頻,并通過“垃圾分類推普闖關”“綠植領養·語言約定”等游戲學習知識,收獲“環保推普小達人”證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傳承”環節,隊員們講解“彩帶龍”技藝,并引導孩子們創編環保童謠,實現語言傳承與文化浸潤相得益彰。
“星火初心·紅色傳承”突擊隊則走進東江縱隊紀念館,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老黨員,挖掘整理紅色故事,用鏡頭記錄歷史,讓紅色基因在青年與村民心中賡續傳承。“之前我們和孩子們一起上推普環保課,教他們用普通話講環保、編童謠,我成了知識的橋梁,”學生陳嘉琪分享道,“今天走訪老黨員,聽他們講述紅色故事后,更讓我珍惜當下,參加這次活動很有意義,鄉村振興發展,也需要我們大學生貢獻專業與熱情?!?/p>
黨建結對: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活動期間,廣東環保職院環境管理與大數據學院黨總支與楊村鎮楊村社區黨總支開展了黨建結對。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推進信息共享、資源共享、項目共建,共同厘清發展思路、制定并實施中長期規劃,助力高質量發展。
廣東環保職院環境管理與大數據學院團委書記黃玉華表示:“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為楊村鎮的生態環境改善、語言文化傳承、教育資助普及及黨建共建提供了助力,也展現了學子們的青春風采和社會責任感。未來,我們將常態化組織此類實踐,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貢獻青春力量。”
據了解,2023年11月,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與博羅縣政府簽訂了“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協議,雙方聚焦打造“環院-博羅”品牌,合作推進空氣提升、高速大氣整治、污水監測聯網等環保項目,構建人才培育閉環、建立下沉鎮村對接機制,深化校地合作,共謀雙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