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數字時代。隨著數字中國建設不斷深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如浪潮般席卷全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廣度重塑著各個行業的發展格局。從結繩記事到甲骨鐫刻,從簡牘傳書到紙墨流芳,檔案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承載著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和文明積淀,理應跟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事實上,檔案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張開雙臂迎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大潮。
國家政策引領擘畫檔案工作數字化、智能化頂層藍圖,以《“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為綱領,明確提出“存量數字化、增量電子化”的目標,推動檔案管理全面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政務服務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管理辦法》構建起政務服務電子檔案全流程管理的制度框架。《電子檔案管理辦法》支撐著電子檔案全過程管理的業務基礎。《推進數字檔案館建設實施辦法(試行)》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作為必備項,提出數字場景應用要求,為高水平數字檔案館建設提供保障。“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已接入檔案館2290家,標志著檔案服務邁入“云端共享”新階段。
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檔案工作數字化、智能化新形態。建設“智能篩密”應用,建設涉密檔案敏感詞庫,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對檔案數據進行標注和分類,開展模型學習和算法驗證,精準確定敏感及涉密檔案數據。建設“智能鑒定”應用,建立多級敏感詞庫,采用語義分析技術構建檔案鑒定算法模型,構建檔案移交單位、鑒定部門和第三方協同聯動機制,開展智能開放審核。建設“智能編研”應用,推進OCR全文識別,提升全文檢索、主題詞檢索等功能,采用語義分析、知識圖譜等技術,提升編研質量和效率。建設“智能檢索”應用,采用人臉識別、以圖搜圖、語音識別等技術,豐富檔案檢索方式,提高查準率、查全率。建設“智能歸檔”應用,將自然語言分析應用到系統中,輔助鑒定立檔單位檔案保管期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讓檔案主動回應時代的叩問,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新形態,檔案不再是無用的故紙堆、陳舊的史料庫,而是歷史文化的蓄水池、國家資源的藏寶庫。
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安全保密、倫理道德、虛假炒作等諸多風險挑戰與安全問題。檔案數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將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要防范敏感數據匯聚、關聯引發的泄密風險,妥善處理好數據共享與保密安全、隱私保護的關系。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依賴于大量準確的數據,如果數據本身存在錯誤或虛假信息,將影響智能分析和決策的準確性,要加強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數據的可信管理,對數據內容進行審核,防范大模型語料污染,采取技術手段過濾虛假、有害信息。人工智能算法的偏見和不透明性也可能帶來風險,要確保算法的自主性、公正性和可解釋性,防范算法漏洞、模型篡改、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避免因算法問題導致出現錯誤的計算結果。
從國家政策層面的宏觀布局到檔案實踐層面的微觀創新,檔案行業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新技術變革。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把握安全可靠、自主可控、保密安全,穩妥有序推動數智技術應用。要建設高質量檔案基礎數據,積極探索其在檔案管理和服務中的應用場景,注重應用實效。要高度重視安全性問題,強化保密安全管理,加強網絡安全防范,防止信息泄露、數據造假,確保檔案數據的絕對安全。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檔案工作轉型,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檔案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數字轉型的必由之路,它將深刻改變檔案的管理方式、工作模式、業務范式,賦予檔案事業新的使命。各級檔案部門要統籌建設檔案專用局域網絡、檔案數據中心、檔案算力中心、電子檔案備份中心等基礎設施,增強檔案信息化業務智算支撐能力,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安全評估,共同探索檔案工作數字化、智能化新形態的發展路徑,在變革中重塑檔案行業的新生態,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智能的檔案服務。(馮劍波)
文章來源:《中國檔案》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