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浩然曾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來形容山村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美不勝收的風光景色。在博羅縣柏塘鎮高橋村,就有這么一片古欖園,園內的211棵古欖樹形成了獨特的古樹群景觀,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前來投身大自然的懷抱,體驗心靈與山水萬物融為一體的感受。
在鄉村振興中,這一片古欖園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和綠色資源。該鎮正謀劃在這里講好鄉村產業振興的新故事。歡迎各界有識之士前來共謀發展,共同開啟一段古欖奇緣。
200年古欖樹見證滄桑歲月
古樹名木向來被譽為“歷史的見證”,既承載著當地的美麗傳說,也是寶貴的自然資源。相傳古欖園里的第一棵欖樹是由清代名人張錫齡所栽下。后來經過張氏宗親的努力栽培。如今,園內兩百多棵古欖樹枝繁葉茂,歷經將近200年的風雨洗禮,依然欣欣向榮。
古欖園也記錄著無數柏塘居民的點點滴滴。這里曾經是許多孩童休憩娛樂的天然游樂園。每逢休閑時間,孩子們便結伴在欖樹高大“壯士”的軀干上上躥下跳捉迷藏,或在大樹下乘涼丟沙包、打彈珠、丟手絹、放牛等,到了烏欖成熟的季節,便跟著大人一起采摘烏欖。古欖園里產出的烏欖不僅果型大,還肉質軟滑,味道鮮美,用熱水浸泡后再用絲線繞著掰開取肉脫核,最后撒鹽制成“欖角”,蒸魚、蒸肉甚至就白飯時,放少許欖角在上面,立即清香四溢,開胃醒神。
同時,古欖園也是原生態觀光休閑的棲息地。近200年來,古欖樹倚在柏塘安靜的臂彎里,伏在高橋村大地粗獷的胸膛上,長進人民溫暖的心窩里,聆聽著風的訴說,眺望著云的游走,記錄著柏塘四季的流轉。
包“欖”萬象 游客紛至沓來
古欖園總占地面積約500多畝,且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廣東省最美十大鄉村公路--柏鄒公路,距離柏塘圩鎮不足1公里,是發展生態觀光、婚紗攝影、寫生繪畫、生態民宿等旅游業態的良地。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如今的古欖園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聚寶盆、都市人休閑度假后花園。
據悉,古欖園里的烏欖年平均產量可以高達5萬斤。一到柏塘圩日,烏欖角剛上市便一售而空。除了欖肉制成的欖角,取肉剩下的欖核仁也可榨油、做五仁月餅等。依靠烏欖產業,高橋村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源源不絕的財富,也走出了一條充滿欖香的增收致富之路。
每逢節假日,不少家庭選擇遠離城市的燈光、噪音,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前來古欖園游玩。在這里,不同家庭之間可以每天協作、迎接不同的挑戰,激發人最原始的潛能的同時,也增進家庭之間的感情。
古欖園的古欖樹由于樹齡久、樹型美、面積大,成為了新婚燕爾、攝影寫生的最美勝地,無數四面八方的游客特意前來采風寫生、拍婚紗照甚至拍攝電影外景等。此外,每逢烏欖采摘的季節,游人愈加絡繹不絕,不少市民特意前來“打卡”肉嫩、色鮮、味香的烏欖。
留住鄉愁情思 期待與君聯手
逾百年的古樹群,是一本自然與社會發展史的書,是一件活著的珍貴古老歷史文物,是一座優良種源基因庫,也是一種人文和自然景觀。保護古樹,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護祖先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柏塘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強古樹保護,完善園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欖園公共服務能力,科學梳理資源,做好“內循環”;強化鄉村特色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客家文化內涵,助力展示欖園文化“軟實力”;通過“三變改革”+產業“合伙”的模式,規劃好宜居“安樂窩”和旅游“搖錢樹”的布局,疊加“外循環”,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圍繞古欖園現有自然資源,柏塘鎮還邀請專業團隊,規劃設計出集婚紗攝影、寫生繪畫、生態民宿為一體的鄉村新業態,招募鼓勵婚紗攝影機構、民宿投資者、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優秀青年、村民等參與創設運營;搭建產業運營管理平臺,進行品牌、人才孵化,增加村民就業機會,擴寬村民創收渠道,將“美麗風景”轉換成“美麗經濟”。
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欖樹,柏塘鎮深挖古欖文化,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來,力爭將古樹保護意識傳播到鎮、村、民,更好地傳承、弘揚古樹文化。
攜手謀發展,并肩促繁榮。或許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夢:回歸自然,生活在寧靜、舒適之地。古欖園里生機勃勃,尤其是成群的烏欖樹,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千姿百態,神韻獨絕,可以滿足人們擁抱大自然,享受舒適生活以及追求事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