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城市優質醫療資源日趨緊張、人民對高端醫療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在家門口就能看病、看好病,是群眾就醫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體現。
在博羅,這樣的幸福場景正在逐漸成為現實。2021年12月20日,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下稱“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外科專家團隊赴石灣分院(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成功為一名患“巨大左葉甲狀腺腫物”的55歲女性患者行左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手術十分順利,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聯動建設帶來的優質資源下沉及便捷的就醫方式給予充分肯定。這也是石灣分院完成的首例“巨大左葉甲狀腺腫物”切除術。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平臺,優質醫療“基層化”,切實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
通過縣域醫共體聯動合作,依托急救綠色通道,自2020年5月以來,各分院心梗病人轉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急救人數約230人,并成功搶救了1名由于過敏性休克引起心搏驟停的急危重癥患者。戰勝“死神”的背后,是在博羅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急救體系聯動機制下,全力提升縣域急救協同救治能力,“以時間換生命”守護基層百姓生命健康的有力體現。
2020年4月30日,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揭牌,開啟了博羅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序幕。一年多以來,通過“1+1+N+X”的模式,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高質量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效盤活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并形成強大合力,全力提升縣域醫共體整體服務能力,讓基層群眾有“醫”靠,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優質診療服務。
2020年8月11日楊村分院團隊到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神經外科參觀學習。
人才、技術下沉
讓醫療發展成果惠及全縣
1月13日,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派出兒科骨干力量到龍華分院(龍華鎮衛生院)開展兒科常見疾病專題授課培訓。這場專題授課以博羅縣兒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題,結合病例對兒科疾病常見癥狀、并發癥的診斷及其鑒別診斷進行分析,還對兒科常見藥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
事實上,自博羅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成立以來,縣醫共體總醫院積極發揮醫共體牽頭醫院的“傳幫帶”作用,通過開展學科共建,促進總院和分院學科的上下聯動,統籌優化資源配置,組織專家到基層開展講課、查房、義診等,傳授新技術、新理念。自2020年5月起,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分別下派婦產科、心血管內科、急診醫學科、創傷外科、普兒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科等學科到長寧、石灣、楊村等分院共開展36次實地調研及資源下沉,并組織職能部辦及臨床、醫技部門到各分院開設各類培訓近50次。通過實現業務聯系,促進醫療資源重心下沉,有力推進分級診療,切實提升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踐行了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讓醫療發展成果惠及全縣百姓。
在長寧分院眼科專科門診,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專家正在為群眾診療。
更為直接的醫療資源下沉方式,是對基層醫院學科建設的幫扶。1月7日,博羅縣總醫院楊村分院(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專科正式開科運行,標志著楊村分院在風濕免疫專業領域更進一步地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專科優勢和特色,激發學科發展新活力。
風濕免疫病因難以治愈一度被稱為“不死的癌癥”,嚴重者可出現殘疾、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讓患者聞“風”色變。然而,由于學科發展不平衡,風濕免疫科多集中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很多基層百姓得了此病,卻難以得到很好的規范化治療。而今,依托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及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的精準幫扶,結合楊村分院的學科發展規劃,這一特色專科正式運行。在楊村分院開設風濕免疫專科門診后,縣醫共體總醫院通過專業人才下沉、技術下沉等方式開展幫扶,對該科業務開展、人員培訓、學科發展等提供更多協作與支持,讓楊村的風濕免疫病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就醫。
不僅是風濕免疫科,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也在其他學科領域持續發力,扶強博羅基層醫療機構。2021年11月12日,由縣醫共體總醫院腦外科牽頭主辦的縣域腦外傷、腦出血專科聯盟正式成立,發揮總醫院腦外科中心的縣域龍頭效應,推動區域形成連片效應,有效帶動基層醫院業務發展,真正實現業務分層、雙向轉診,在提升醫院綜合服務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全縣腦外傷、腦出血等疾病規范化診療技術水平的提高,造福更多人民群眾。
2020年12月23日,縣醫共體總醫院內分泌科兩位專家到龍溪分院進行幫扶指導并每周定期出診;2020年11月13日,楊村分院開設耳鼻喉頭頸外科專家門診,由縣醫共體總醫院派專家每周五下午出診;2020年9月16日縣醫共體總醫院內鏡中心專家赴龍溪分院開展第一例內鏡手術,標志著當地患者可就近進行內鏡檢查;2020年7月28日縣醫共體總醫院骨科專家到石壩分院進行鎖骨骨折和髕骨骨折手術;2020年7月27日縣醫共體總醫院急診醫學科前往龍華分院開展院前急救培訓,對心肺復蘇、除顫儀使用和醫護人員的實際操作進行宣教,使龍華分院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更規范……
“專家下沉基層坐診,受益最大的還是基層群眾,看病不用再‘多跑路’,在家門口就有專家來,就近就能享受三級醫院的優質診療服務。”博羅縣人民醫院總院執行院長、博羅縣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林燕峰表示,自2020年啟動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以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基層患者的健康需求,縣醫共體總醫院通過專業人才下沉、技術下沉等方式,將優質醫療資源全方位下沉至基層醫療單位,促進醫共體各分院的發展和診療水平的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基層患者的健康需求。
責任擔當
構建有序就醫新秩序
博羅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系統工程——由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牽頭,整合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9間鄉鎮衛生院、3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43間村衛生站和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縣域醫共體是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過去,博羅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優質醫療資源主要在縣城,縣域內尤其是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薄弱。由于縣域內人口數量龐大,過去大量縣域內患者流動到大城市大醫院就醫,耗時耗力又耗錢,看病負擔加重。對大醫院來說,增大了接診壓力,醫保基金支付壓力也在加大。
在此種背景下,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縣域內居民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推動構建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并非博羅縣的創新之舉。早在2019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發布了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要求通過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進一步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構建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2019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通知公布了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博羅縣被確定為全國567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之一。
博羅縣委、縣政府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高度重視,不斷強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組織領導,通過建立組織架構推動醫共體建設。2020年10月,博羅縣成立了博羅縣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管理委員會,實現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參與、高位予以推動。
2020年4月30日下午,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揭牌。
其后,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的縣域醫共體辦公室也隨即成立——全面負責醫共體各項工作的組織與實施,確保醫共體工作穩步扎實推進,且制定了博羅縣雙向轉診考核方案。作為牽頭醫院,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不僅彰顯出其攜手基層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決心,更體現出其全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破解醫改難題、構建基層就醫新秩序的責任擔當。
在持續發展壯大的同時,縣醫共體總醫院不斷加強與博羅縣域內22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對口支援工作,與2家衛生院建立了醫聯體關系,與20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對口支援合作關系,成立了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醫聯體、對口支援工作實施方案》,將縣域內合作單位按地理位置分為5個區域,組建了5支由6—8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臨床、醫技、護理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支援團隊,每個團隊負責3—4家受援衛生院的醫療業務幫扶工作。
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副院長林茂華介紹,截至目前,縣醫共體總醫院已對受援單位派出專家共655人次,門診診治患者1190人次,開展手術17例,會診及疑難病例討論230例,業務培訓、學術講座148次,培訓醫務人員2268人次,臨床帶教、教學查房289次,手術示教19次,換藥8次,因地制宜開展適宜技術11項,護理示范56項,建章立制13項,義診717次,健康教育及宣教2631人次。
醫聯體助力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
醫共體建設,是群眾健康服務需求變化的必然需求,是新時代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關鍵創新,更是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點突破口。
根據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醫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加強醫院各學科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堅持把深化醫改中增進民生福祉擺到各項工作首位。
在林燕峰看來,只有充分發揮縣域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落實醫改“強基層、補短板”政策,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努力打造目標明確、權責明晰、分工協作、有效運行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面對新的課題,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也深知,要將優質醫療資源沉入基層,必須打通阻礙資源整合的各種壁壘,組建醫共體總醫院與醫共體其他成員單位共同協作的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的打通,是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邁出的關鍵一步。2020年5月,博羅縣縣域醫共體辦公室成立,下設分級轉診服務中心,制定了雙向轉診制度和流程,規范了上轉病人和下轉病人體系。分級轉診服務中心隨后制定了合理、方便、暢通的雙向轉診具體實施細則,建立了上下醫療機構間的轉診綠色通道。
這成為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加快建立更加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的重要抓手。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副院長周振輝表示,縣醫共體總醫院持續落實基層首診的政策,做到上下聯動,持續推進分級診療。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博羅縣2個縣直醫院、19個鄉鎮衛生院、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上轉病人7655人次,其中住院5896人、門診1759人;同時,縣人民醫院下轉接近康復期的病人1809人至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接受治療。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歷程中,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有著另一個依托,那就是與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關系。自2017年6月與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全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以來,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扎實推進緊密型醫聯體的建設,在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分級診療、三級醫院優質資源下沉、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兩院緊密型醫聯體運行四年多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共派出22批次83人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長期派駐)到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工作,承擔了醫院管理和技術傳幫帶教的重任。經過摸索和實踐,通過深度融合、規范管理、流程優化、引進人才、提升服務等各項措施,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的管理、技術和服務都躍上了新的臺階,其間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35項,20項醫療技術獲得國家級、省級“限制類技術”資質,綜合服務能力和醫療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讓博羅人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兩院的緊密型醫聯體工作成效得到了市衛生健康部門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患者的好評,為更優更快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12月20日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外科專家團隊赴石灣分院成功為一名患者行左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東西共進”
發揮“龍頭”幫扶作用
從地理位置上看,博羅縣地域東西狹長,東部鄰近惠城區,西部靠近廣州、深圳、東莞三大城市,每年都有不少病人從博羅縣外流到上述地區。
根據博羅縣人口、經濟、地域、地貌、醫保報銷情況,博西、博東、博中片區醫療發展現狀,以及博羅縣域地形的特點,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從一開始就確定了“1+1+N+X”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架構建設模式,加大力度建設縣域醫共體,充分發揮“龍頭”幫扶作用。
第一個“1”是指醫聯體共建單位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第二個“1”是指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N”指的是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9間鄉鎮衛生院、3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X”則是343間村衛生站和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
從整體布局上,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把縣域醫共體內的分院劃分為5個片區:博西1區、博西2區、博東1區、博東2區和博中區,以“東西共進”為目標,著力扶持素有“東大門”“西大門”之稱的楊村鎮和石灣鎮。
早在2020年5月6日,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就已經組建了第一批支援團隊到楊村分院(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駐點幫扶,下派人員涵蓋婦產科、心血管內科、急診醫學科、急診護理等專業,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僅2021年1至11月,該院診療240677人次,產科分娩量967人次,搶救危重病人108人次。隨著醫共體建設的深入推進,作為縣域內次級醫療中心的楊村分院已漸漸成為當地患者就診的選擇。
2021年6月29日,由博羅縣總醫院石灣分院(石灣鎮衛生院)升級建設而成的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正式投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石灣醫院同步掛牌。在以石灣鎮為代表的博西片區,每年跨市住院的群眾超2萬人次。為解決這一難點,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科學調研、精準幫扶,在石灣分院迫切需要醫學人才支持的發展關鍵期,按照緊密型醫聯體“1+1+N+X”的建設路線,由縣醫共體總醫院密切協調聯系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共同合作支持柔性引進人才及學科共建。
通過努力,石灣分院建立了日間手術室,是全縣唯一一間進行日間手術的二級醫院,實現零的突破;開展了DSA技術,填補了惠州市鄉鎮衛生院在該項技術的空白;開展了第一臺眼科白內障手術,石灣分院眼科發展邁向新階段。縣醫共體總醫院腎內科進駐后,石灣患者在本區域可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實現病人回流,減輕了病患的醫療費用負擔。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全力幫扶石灣分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2021年6月11日石灣分院順利通過等級評審升級為二級醫院。
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按照“1+3+5”的建設方案,即打通一條冠心病急救生命綠色通道,共建三個學科,打造五個學科,全面提升石灣分院醫療技術水平,讓博西片區當地老百姓能在家門口享受到省高水平醫療的優質醫療服務,減少了群眾跨市就醫。
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
截至2021年底,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已向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長期派駐了眼科、兒科、婦產科、血透、急診專家進行學科共建與專業幫扶。不僅兒科住院服務重新恢復,該院眼科創建后,2021年7至12月,共診療627人次,手術35臺;婦產科7至12月診療1200余人次。此外,血透科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開科運行,單日可治療30人次,至2021年底共治療689人次。醫療業務同比增長超過61.54%。
當前,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正全速推進醫共體信息化建設,通過“互聯網+醫療”,打破了地域及距離限制,已累計為橫河、園洲、福田分院等基層單位成員提供800余次遠程診療服務,讓群眾實現“隔屏”看專家,“云看病”讓基層患者免去轉診尋醫的奔波。此外,縣醫共體總醫院正積極推進心電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醫學檢驗中心等建設。
林燕峰表示,依托緊密型醫聯體,未來博羅縣醫共體總醫院將繼續加大醫共體建設力度,持續深化醫聯體各項工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以“東西共進”為目標,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重點落實醫共體信息化建設,抓緊推進20個中心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