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惠州日報 日期:2017-04-07
東江從博羅縣觀音閣鎮流淌而過,給觀音閣鎮帶來了詩情畫意的美景,也留給了當地村民豐富的財富:大片優質的沙質土。在優質沙質土種出的觀音閣花生和紅瓜子,很受游客們歡迎。其中觀音閣花生在2015年12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了保證觀音閣花生的純度,保持觀音閣花生的口感和品質,觀音閣鎮政府正在進行觀音閣花生種苗提純、復壯,搞標準種植示范園,方便村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村民收入。
觀音閣花生
以前種花生多自己吃,現在擴種為銷售
“等長出4片葉子,就可以追肥了。”站在自家耕地上,看著齊刷刷長出嫩葉的花生苗,博羅縣觀音閣鎮泳新村新下塘村民小組的64歲村民黃彩青很高興。在這好幾畝耕地上,他種下的是觀音閣細粒土種花生(即觀音閣花生),“這種花生,很受歡迎。”
黃彩青種觀音閣花生種了幾十年,從前種花生,多是自己食用。這幾年,觀音閣花生受到消費者追捧,他擴大了種植面積,從原來自己食用變為商品銷售。
新下塘村民小組有耕地1300畝,其中700余畝耕地屬于沙質土,很適合栽種花生。這里的村民一般情況下一年栽種兩季花生,上造的花生,在清明節前種下,4個月后就有收獲,畝產約250公斤;下造的花生在7月份種下,10月份左右就可收獲,畝產約300公斤。上造花生生長期天氣熱雨水多,比較難管理,拔出的花生還要拉回家曬干。下造花生生長期天氣較干燥,花生直接在地里曬干才拿回家,省下不少勞動力,加上下造花生比上造花生產量高,不少村民在下造時會擴大種植面積。該村民小組上造花生種植面積400多畝,下造種植面積達700畝,一年產量能達到25萬公斤。
村民用東江沙炒花生,很受游客歡迎
黃彩青說,泳新村的土質種出來的花生比較甜。“我們的花生種子,每年都是從收獲的花生中挑選出來的,都是很土的花生種子。”他上造種了七八畝花生,下造種10多畝。花生收獲期間,有不少收購商上門收購。新鮮花生收購價每公斤12元,曬干后的花生每公斤16元。黃彩青更愿意自己炒熟花生挑到圩鎮上去賣,每公斤可賣40元。而用觀音閣花生榨的油,每公斤賣60元。
黃彩青用傳統方法炒花生:架起柴火大鍋,用東江沙來炒花生。這可是一個體力活,要用大鏟不斷翻炒沙子和花生,慢火炒,半小時炒一鍋。黃彩青每年都要炒幾百公斤花生拉去賣。
每年靠種花生,黃彩青有好幾萬元收入。他說,觀音閣花生有色香味美、殼薄肉實、營養豐富等優點,曬干后可存放半年。炒熟的花生更受游客們歡迎。為了保持最佳口感,黃彩青基本上都是現炒現賣。
若旱地解決澆水問題,可擴種面積增加產量
博羅縣泳新家樂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有成員102人(戶),合作社的種植面積有800畝,栽種觀音閣花生的有60戶左右,兩造栽種面積約800畝。
負責人黃彩良表示,合作社成員栽種的花生供不應求,還未曬干就被訂完了。合作社成員栽種的花生,除了三分之一留下自己榨油食用外,其他的大多是曬干后以16元/公斤賣掉。雖然炒花生價格較高,但炒花生不容易,要花人工挑選好花生來炒,還需力氣,一天頂多炒100公斤,還有包裝成本等問題,所以村民大多選擇曬干后就賣掉。黃彩良表示,機械化炒花生是一條出路,但要解決炒花生的口感問題。
目前,觀音閣鎮幾乎所有靠東江邊的村子都種觀音閣花生,上下兩造栽種面積可達9000畝。正常情況下,整個鎮的觀音閣花生年產量超過200萬公斤。黃彩良表示觀音閣鎮還有不少旱地,這些旱地因為澆水問題,種花生產量較低,導致村民不愿意種。如果能解決水源問題,有很多旱地都能種花生,這樣產量會增加不少。
此外,由于觀音閣花生供不應求,有些土特產店從外地進一些花生冒充觀音閣花生銷售,這會傷害觀音閣花生的品牌。他計劃將合作社成員的花生統一收起來,做成自己的品牌。
鎮里計劃搞標準種植示范園,增建花生加工廠
觀音閣花生雖受追捧,但清明節假期不少游客在觀音閣鎮很難買到地道的觀音閣花生。記者了解到,觀音閣鎮種植的花生,兩造共約9000畝,按畝產250公斤,鮮花生每公斤收購價12元算,年產值約5000多萬元。
博羅縣觀音閣鎮副鎮長李智敬說,國家質檢總局已批準觀音閣花生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政府也在想方設法宣傳推廣觀音閣花生,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觀音閣花生種子大多是農戶自種自留的,一些品種已經不夠純了。為了能保證觀音閣花生的純度,去年年底,我們把觀音閣花生的種子拿到相關部門進行提純、復壯。通過提純、復壯,能使花生的品種更純正、品質更好,也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觀音閣鎮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將泳新村作為示范點,搞花生標準種植示范園。
花生除了可以賣鮮品外,有一個很好的特點,就是曬干后可以儲存較長時間,還可以進行加工后出售,如榨油。觀音閣花生炒熟后銷售,其附加值能增加兩倍。為增加農民收入,觀音閣鎮政府計劃在鎮里增建一個花生加工廠,用機械+傳統方式來加工觀音閣花生,以滿足游客需求,把觀音閣花生做成一個產業。
觀音閣紅瓜子
有獨特的香味,但受天氣影響大不好種
觀音閣鎮的著名農產品,除了觀音閣花生外,還有一種讓當地村民津津樂道的——— 觀音閣紅瓜子。紅瓜子雖然每公斤收購價達60元,但產品供不應求。
“早就賣完啦,只剩下一點點留著自己吃。”在博羅縣觀音閣鎮棠下村,村民葉廣新從房間里拿出了“珍藏”的寶貝——— 紅瓜子。色澤紅艷,個頭均勻,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香味。
葉廣新的祖輩都種紅瓜子。“以前擔心沒糧食,種番薯多,現在不擔心糧食問題,紅瓜子的種植面積有幾百畝。”物以稀為貴,而這稀少的紅瓜子還不好種。葉廣新說,紅瓜子要在沙土土質中種,紅瓜子怕水不怕旱,遇到天氣不好的時節就會失收。要是連下一星期雨,瓜苗就要被淹死了。收獲的紅瓜子要曬上5個小時,曬瓜子時,要是淋到一點毛毛雨,顏色就會變白,影響賣相。天氣給力時,紅瓜子畝產五六十公斤,天氣不好時有時會絕收,所以葉廣新不敢多種。
村民羅利紅家里種了3畝紅瓜子:“紅瓜子3個月收一次,每年中秋節期間賣,到春節期間就很緊張了。”每年收獲紅瓜子時,就有人上門來收購,她從來不愁銷路。
一上市很快被搶購一空,需提前預訂
據了解,博羅縣觀音閣鎮棠下村、聯星村、伍塘村、砂嶺村等種紅瓜子較多。4個村栽種面積有1100畝左右,其中棠下村栽種面積約800畝。
棠下村有300多戶人家,共1500多人,村里種紅瓜子的歷史悠久,每年都有不少村民種。由于上半年雨水多,不利于產紅瓜子的小西瓜生長,所以,每年棠下村只能在下半年種植一造,還需隔年輪作才能種。后來在當地農技部門技術人員指導下,現在同一塊地每年都可以種小西瓜了。從種下到成熟約需3個月,村民從農歷五月開始種,七月左右就可收獲。由于收獲期很短,所以在成熟期村民得抓緊時間采收小西瓜。紅瓜子挖出來后,還要經過清洗、晾曬、挑選飽滿的,然后才拿去賣。每年紅瓜子一上市,不必打出招牌,很快便被來自各地的商販搶購一空,想要吃紅瓜子,還得提前跟農戶預訂。
考慮到紅瓜子銷路好,葉廣新對于大棚種植有過設想,如果有大棚,可避開惡劣天氣的影響,一年至少可種兩造。不過,大棚種植成本太高,他不敢冒險。“現在廣西有地方已采用機械來收紅瓜子,減輕了勞動強度。如果有烘干設備,我們農民就不用看天吃飯了。”葉廣新很期盼。
對于觀音閣紅瓜子,觀音閣鎮政府將逐步完善和推廣紅瓜子的種植,強調品質至上,引導合作社帶動村民品牌建設,為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