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家住博羅園洲下南村的陳淦球又開始忙碌起來,每天下午他都會到江邊劃龍船,為一年一度的龍舟節做準備。園洲鄰近東江,龍舟競技是園洲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故而龍舟文化代代相傳。農歷五月初六,是園洲下南村傳統的龍船景節。龍舟競渡之日,兄弟遠道而來,四鄰八鄉百姓云集江岸,人頭涌動,笑語歡聲,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今年也不例外,5月31日中午11:00~15:00,下南村將舉行龍船景節活動,屆時將有七八條龍舟在江面上游龍表演(趁景),廣大市民可前往觀賞。 72歲村民仍劃龍舟,每天跑10公里保持體力 “我從八九歲就跟著爸爸去劃龍舟,到現在還在劃,我的體力比很多年輕人都好。”今年72歲的陳淦球說起龍舟,聲音不自覺就高了幾度,神情更是說不出的驕傲。 對他來說,劃龍舟是“男人必須做的事”。在他年少時,劃龍舟、看龍舟是他們唯一的娛樂活動。他從小就看著爸爸劃龍舟,八九歲時開始跟著爸爸劃。此前劃龍舟更注重觀賞性,劃槳要帶起水花,現在為了比賽,追求更快,這些動作都簡化了。因為喜歡劃龍舟,而且技術過硬,上世紀80年代,球叔還曾經去東莞做過一段時間的職業劃手,“一天工資六七十元。” 現在為了保持體力,球叔每天還會跑10公里,這個習慣已保持了很多年。“之前我不僅跑步,還要游泳,但現在沒找到合適的地方就沒游了。”球叔的這項愛好也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們覺得只要他開心就行。 過去用松木做龍舟,不用時需埋在泥里防爆裂 陳淦球和陳炳華是龍舟隊里最老的兩位隊員,今年70歲的陳炳華雖然體重比原來增加了三四十斤,但也不影響他的參與熱情,“我還能劃,力氣還不小,就是體重重了,不能坐在船頭和船尾。” 華叔說起龍舟的一些傳統頭頭是道,“之前我們的龍舟都是松木做的,很怕日曬雨淋,不用時需埋在泥里就不會爆裂。”據華叔介紹,以前每逢表演結束期間,就要把龍船埋在河涌下面,每年龍船景前要先從河涌把龍船挖上來。等到龍船挖起來還需要刷桐油、豬油維護好它,準備參加比賽。但由于長期在淤泥里保存,龍舟吸入水分,船身變重導致劃不快,后來就不用了。 現在都是用杉木做龍船,比較輕巧,劃起來快。上世紀90年代,村里在江邊搭建起龍舟屋,每年表演完后就把船吊起來放進“龍床”里,龍舟不會被風吹、雨淋、日曬,可以用比較長時間。同時又可避免在淤泥中吸水太多船身變重,從而提高競渡成績。 下南村的龍舟為傳統龍,船長30.8米,首尾尖而翹高,中間粗而低橢,前有威武龍頭,后有旌旗長梢。船分27欄,大鼓置于正中,船身前部靠近龍頭處置一平板。為了迎接今年的龍船景,下南村早早就在東莞訂了一艘新龍舟。上周,華叔和龍舟隊的隊員們一起前往東莞迎新龍船回家。新龍船入水前,要經過一系列的傳統儀式,如祭神點睛采青。燒香祈福后,有德望的村民在岸上摘一把青草或竹葉塞到龍嘴上,這便是采青。 龍船景是村與村之間的互訪交流,表演前先吃龍船飯。 園洲鄰近東江,龍舟競技是園洲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故而龍舟文化代代相傳。端午節前后這三天,是園洲傳統的龍舟節,有龍舟的鄉村都將擇定一日,邀請其他鄉村進行龍舟互訪和龍舟表演。 邀請別村來訪稱“招景”,去別的鄉村拜會則稱為“趁景”。龍船景當天,當地的人們就像過年似的,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沿河兩岸彩旗飛揚,鑼鼓喧天,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到沿岸觀看龍舟表演。龍船景和龍舟賽不同,龍船景一般只是村與村之間的龍船互訪交流,大家熱鬧熱鬧增進友誼。 “去年就有不少游客從東莞、深圳特意趕過來看。”下南村村民告訴記者,現在還保有龍舟并定期舉辦龍舟景的村莊越來越少了,不少喜歡觀看龍舟的市民都會在農歷五月初六趕來下南村。 吃龍船飯是龍舟景的其中一個活動。在龍舟表演之前,船上的運動員首先享受了一頓香噴噴的龍船飯。據了解,過端午節吃龍船飯是傳統習俗,滿滿的一大盤龍船飯端上來后,大家都搶著拿起飯勺,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吃完了再盛,男女老少吃得有滋有味。據介紹,龍船飯寓意龍精虎猛、順風順水。 華叔說,和龍船飯一樣受歡迎的還有“龍蛋”。所謂“龍蛋”就是用紅色顏料染好的鴨蛋,據說吃過“龍蛋”的人會開枝散葉,心想事成。 |
園洲下南村龍船景31日熱鬧上演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