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惠州日報 責任編輯:zjw 日期:2017-08-22
本報訊 “中稻產量不錯,是用于菜場輪作的不錯選擇。”菜農朱家興說。日前,博羅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水肥一體化、土壤重金屬防控)技術培訓班暨中稻“三控”施肥技術現場觀摩會在該縣公莊鎮舉行,各鎮(管委會)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人、業務骨干及種糧大戶代表參加培訓。
當天,在博羅縣公莊鎮松園圍村,記者看到了一片豐收的景象:稻穗沉甸甸的,微風吹來,蕩起層層稻浪,收割機來回忙著收割稻谷。這頭稻谷豐收,另一邊卻是綠油油的禾苗。“這是中稻,很適合菜場輪作。”博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中稻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剛好利用了菜場種菜的間隙。“菜——— 稻———菜”的輪作模式,有利于改良土壤,讓菜場保持穩定的產量。
盡管“菜——— 稻——— 菜”輪作是不錯的生產方式,但中稻種植也比較講究。此次中稻觀摩現場會的水稻由綠源水稻專業合作社種植。該合作社社長駱新紅說,這是他第二年種植中稻,去年第一次嘗試,遇到了臺風,損失慘重。今年,他跟菜場租了420多畝地,繼續搞中稻種植。在縣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從5月20日開始分5期種植,每5天一期,管理期間運用了水稻 “三控”技術。此次種植水稻產量濕割約550公斤 (曬干后約350公斤),每50公斤107元。“還好上兩次臺風影響不大,不然產量也會受大影響。”駱新紅說。
博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中稻種植選種和播種時間比較講究。其中,品種選用方面需要耐高溫,還要有一定抗風性。菜農朱家興常年在公莊租地種菜,通過現場聽講解,他覺得“菜——— 稻——— 菜”的輪作方式對保證土壤質量、穩定菜場產量效果不錯,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他當即留下了博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聯系方式,方便日后聯系。該負責人也爽快答應:“有事可以隨時打電話咨詢。”
觀摩會后,博羅縣農技推廣中心還專門邀請了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生態技術研究所的專家、教授為與會人員授課,對水肥一體化技術與應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知識、中稻“三控”施肥技術等進行培訓。
文/圖 本報記者李燕文 賀小山 通訊員朱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