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接湖鎮鎮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咨詢,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植保服務部技術人員到湖鎮鎮黎光村現場調查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經現場調查發現主要是稻飛虱為害,造成穿頂、倒伏。
稻飛虱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長翅型成蟲能長距離遷飛,并被列入我國首批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成蟲和若蟲均群集在稻叢下部莖稈上刺吸汁液,遇驚擾即跳落水面或逃離,趨光性強,且喜趨嫩綠,植株嫩綠、蔭蔽且積水的稻田蟲口密度大。除了直接取食韌皮部汁液對水稻產生危害外,還能因其在取食和產卵過程中造成的機械損傷、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如多種水解酶)、排泄到稻株表面易滋生霉菌的“蜜露”等,導致水稻長勢減弱或死亡。一般田間受害稻叢常由點、片開始,遠望比正常稻株黃矮,俗稱“穿頂”、“黃塘”或“塌圈”等。此外,稻飛虱還能通過傳播病毒而對水稻產生間接危害。
防控稻飛虱主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生產上要選用抗(耐)蟲品種,淺水勤灌,防止高氮肥深水養田,創造不利于稻飛虱滋生的生態環境。二是要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主要有寄生蜂、黑肩盲蝽、瓢蟲、蜘蛛等,在蟲量低的時候,天敵能對稻飛虱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三是適時的化學防控,應用藥劑防治要采取“突出重點、壓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每百叢蟲量超過1000頭時,要噴藥化防,噴霧防治時,要重點噴施到稻縱基部,施藥期間最高保留3-5厘米的淺水層3到5天以提高防效;若使用植保無人機飛防,則要選用內吸性藥劑,觸殺型效果較差。
現場,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植保服務部技術人員分析和講解了稻飛虱的為害特征和防控措施。但鑒于目前稻谷已普遍5-6成熟以上,不適宜再用藥防治,為了降低蟲害損失,建議種植戶適時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