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秧田病蟲發生及防治
根據我中心植保部上半年對水稻病蟲害的監測,預計我縣今年晚造秧田病蟲害發生中等、局部偏重,主要發生病蟲害種類有水稻鉆蛀性螟蟲、稻飛虱、稻瘟病,各地要及時做好晚稻秧田病蟲防治工作。
一、病蟲發生情況
1.水稻鉆蛀性螟蟲:鉆蛀性螟蟲(主要是二化螟和大螟)早造(4月8日~7月10日)性誘捕器單日單臺平均6.01頭;第三代二化螟成蟲高峰是6月26日~7月10日,性誘捕器平均單日單臺泰美鎮23.3頭、石壩鎮19.5頭。預計第四代鉆蛀性螟蟲幼蟲盛發期為 7月中旬后,中等發生。
2.稻飛虱:田間調查,石灣鎮最高是7月3日1280頭/百叢,并兩處田塊出現稻飛虱為害穿頂;柏塘鎮最高是7月4日800頭/百叢;長寧鎮最高是7月8日960頭/百叢。稻飛虱蟲源多、基數大,預計稻飛虱中等發生,局部偏重,應重點做好秧田稻飛虱的防治,預防水稻病毒病的發生。
3.稻瘟病:整體輕發生,局部偏重發生。其中,6月26日在泰美鎮調查,穗頸瘟偏重發生;7月3日在麻陂鎮調查,葉瘟偏重發生,部分田塊大發生。
二、病蟲防控建議
1.選擇適宜品種。稻瘟病歷史感病區,應避免種植感病品種。馬壩銀占、美香占2號、珍桂矮、19香、青香優19香等品種(組合)在我縣種植表現感病。其中珍桂矮、馬壩銀占、美香占2號檢出多個稻瘟病病菌優勢小種,感病風險增加 。
2.種子消毒處理。播種前用吡蟲啉、吡蚜酮、噻蟲嗪、呋蟲胺等拌種,預防秧苗期稻飛虱、葉蟬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條紋花葉病等病毒病;用咪鮮胺、氰烯菌酯、乙蒜素等浸種,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用噻唑鋅、三氯異氰尿酸等浸種,預防細菌性條斑病;用含噻蟲嗪、吡蟲啉的種衣劑防治飛虱、葉蟬、薊馬等,減少病毒病發生和傳播;用含咪鮮胺的種衣劑預防稻瘟病;用含咯菌腈和精甲霜靈的種衣劑預防水稻惡苗病。
3.秧田病蟲防治。秧苗期建議施藥2次,第一次在秧苗一葉一針期至二葉期施,第二次在秧苗移(拋)栽前2-3天施“送嫁藥”。
防治稻飛虱和電光葉蟬,可選用噻蟲嗪、呋蟲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蟲胺腈、吡蚜酮、烯啶蟲胺、異丙威等藥劑。
防治稻瘟病,可選用春雷霉素、丙硫唑、吡唑醚菌酯、咪鮮胺、嘧菌酯、稻瘟靈等藥劑。
防治鉆蛀性螟蟲,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溴氰蟲酰胺、四氯蟲酰胺、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BT等藥劑。
出現發病秧田,要及時剔除病株,并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時適當增加基本苗;
4.防治福壽螺。抓住放水辦田機會,攔捕福壽螺,制止福壽螺入田擴散危害,藥劑可選用摞盡、螺消 或百螺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