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全院醫務人員的法治素養與依法履職能力,強化醫療合規管理,6月11日,我院特邀李曉虎、劉德能兩位行業資深法律專家開展“醫療行業合規與法律風險防范”專題普法講座。我院中層以上干部、二級部辦負責人、護士長及科室代表約240人參加,講座由黨委辦公室主任陳一斌主持。
錨定合規根基,解析醫療法治核心內涵 講座伊始,劉德能以“合規是醫療行業的生存底線”為主題,系統闡述了醫療合規的定義與范疇,同時講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有關規定。他指出,醫療合規涵蓋診療行為、藥品管理、醫患溝通等多個維度,要求醫療機構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隨后,劉德能通過對比真實案例,深入解讀了合規與醫療質量的內在聯系。“合規是醫療質量的前提,更是醫院品牌的基石。”他強調道。 聚焦風險防控,提升糾紛應對實戰能力 針對醫療行業常見法律風險,劉德能結合多起典型案例展開深度分析。“發生醫療事故后,及時報告、主動擔責、配合調查是化解矛盾的關鍵。”他建議,“醫院需完善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與應急演練,從源頭降低事故風險。” 在醫患糾紛領域,溝通不暢是引發矛盾的主要誘因。劉德能指出,醫療機構應建立“投訴受理-調查核實-反饋整改”閉環機制,同時加強醫護人員溝通技巧培訓,確保患者知情權、選擇權得到充分尊重。 對于運營合規風險,劉德能以某機構因超范圍診療被吊銷執業許可證為例,警示全體職工:“從醫療廣告合規發布到藥品采購渠道審核,從財務報銷規范到診療項目資質管理,任何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引發法律后果。” 前瞻新興領域,探索創新發展合規路徑 在醫療大數據應用方面,某醫院因未經患者同意擅自使用數據引發隱私訴訟的案例,敲響了數據安全警鐘。“患者隱私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必須以全流程合規守護數據安全。”劉德能說道。 針對醫療人工智能的倫理與法律挑戰,劉德能以某AI診斷產品因算法偏見引發爭議為例,指出需明確“技術應用、人類擔責”的原則。同時建議醫院在引入智能設備時,應與廠商約定責任劃分,加強算法透明度審查,避免因技術缺陷導致法律糾紛。 深化以案說法,直擊法律風險要害 緊接著,李曉虎以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實務經驗,摒棄空泛理論,全程以真實案例為脈絡,將抽象法規轉化為醫療從業者觸手可及的行動指南,為與會醫護人員及管理者帶來了一場聚焦“合規與法律風險防范”的深度解析。他緊扣醫療行業痛點,精選近年高發案例,層層剖析醫藥采購環節的“高壓線”警示、病歷規范管理的“生命線”意義、患者隱私保護的“紅線”意識等關鍵風險領域。 “法律風險并非遙不可及,”李曉虎強調,“它就隱藏在每一次處方開具、每一份病歷記錄、每一張化驗單的規范操作中。主動構建合規體系,是醫療機構穩健運行的基石,更是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雙重保護。” 他建議醫療機構立即著手三項工作:加強合規意識與能力建設、完善合規管理體系與制度、積極應對法律風險與挑戰。 賦能高質量發展,推動合規成果轉化 本次講座結合醫療行業特點,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剖析與實踐指導,為全院職工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法治教育課。參會人員紛紛表示,將以本次講座為起點,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規范醫療行為,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共同守護醫院的法治根基與患者的健康權益。 “醫療工作關乎生命健康,容不得絲毫法律漏洞。”本次普法講座不僅是一次知識普及,更是一次合規意識的深化。未來,我院將以此次講座為契機,把法治思維貫穿于診療服務、運營管理的全過程,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進合規建設,為患者提供安全、規范、可信賴的醫療服務,為醫療行業法治化發展貢獻力量。 供稿:黨委辦公室 崔銀玉 攝影:新媒體運營中心 賴輝明 一審:陳一斌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