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癌癥報告》指出,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456.9萬例;相當于平均每天近1.3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近9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胃癌、結直腸癌在我國癌癥發病率排名為第二、第三位,僅次于肺癌,死亡率排名分別為第三、第四位,僅次于肺癌、肝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癌癥專業委員會指出,大約1/3~1/2的癌癥可以通過一級預防得以避免,其余有很大一部分可通過二級預防獲得很好的診療效果或通過適當的治療手段加以控制,使得生存質量得到保障。
癌癥的一級預防是通過消除或減少對癌癥危險因素的暴露和對其作用的易感性,從而避免癌癥發生。比如:在沒有體重不足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瘦;每天必須有有體力活動;避免喝含糖飲料,限制高能量飲食攝入和快餐;盡可能吃植物來源的食物;少吃紅肉,尤其是加工肉食;少喝酒;少吃鹽,避免攝入發霉食物等。
二級預防是通過癌癥篩查、癌癥早期發現項目的展開, 在沒有癌癥癥狀的人中篩查癌癥(或可能成為癌癥的病癥),以便在早期階段檢測到癌變或癌前病變,并進行更為有效的治療。以結直腸癌為例,絕大多數結直腸癌最早只是一個小小的息肉,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癥狀。息肉是一種瘤狀的組織增生,有很多種,有的不會發展為癌癥(可以統稱為良性息肉),有的可以發展成癌癥(可以統稱為新生物性息肉,即腺瘤)。 從腺瘤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再發展到早期癌癥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從早期癌癥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于癌癥的惡性程度。
多數早期結直腸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達90%,而晚期則不足10%。在過去二三十年,美國50歲到75歲的人群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結直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目前中國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僅為15%。
胃癌的預后也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進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術,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愈效果。但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低于10%,遠低于日本(70%)和韓國(50%)。
因此,在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結直腸癌篩查措施并在高危人群中進行胃腸鏡精查策略,是改變我國消化道癌癥診治嚴峻形勢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徑!
1、胃癌的篩查對象、方法與流程
根據我國國情和胃癌流行病學資料,我國胃癌篩查目標人群的定義為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一項高危因素者:
①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③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以及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一級親屬指個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等。
胃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檢測、血清促胃液素-17(gastrin-17,G-17)檢測、H .pylori 感染檢測、胃鏡檢查等。胃鏡和活組織檢查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首先采用非侵入性診斷方法篩選出胃癌高風險人群,繼而進行有目的的內鏡下檢查是一種較佳的篩查策略。
2、結直腸癌的篩查對象、方法、流程
根據我國國情和結直腸癌的流行病學特征,我國結直腸癌篩查目標人群為年齡50~75歲,且符合下列任一項高危因素者:
有便血、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報警癥狀;
有大便習慣的改變,如糞便稀薄、排便次數增多、排便困難、交替出現的腹瀉與便秘等;
糞便隱血試驗(FOBT)陽性;
既往有有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或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等癌前疾??;
結直腸癌患者一級親屬;
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等。
結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糞便潛血試驗(FOBT)、血清腫瘤標記物、CT結腸成像、糞便DNA檢查、結直腸鏡檢查等。腸鏡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腸鏡不僅可以直接檢查腸道,同時還可以去除可疑的病變。
敬請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者將胃腸鏡檢查納入體檢的清單,珍惜健康、遠離癌癥。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內鏡中心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供稿/供圖:內鏡中心 余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