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中旬,一名突發神志不清3小時的48歲男性患者被緊急送至我院急診醫學科。接診醫生當即對其行頭顱CT檢查,提示腦干出血并破入腦室,腦干腫脹,明確診斷為高血壓性腦干出血并破入腦室。
隨后,患者轉入我院神經外科治療,治療后情況逐漸穩定。經詢問患者家屬,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多年,未規范對高血壓進行治療,血壓控制不佳導致本次高血壓性腦出血。
什么是高血壓性腦出血?
高血壓性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指具有明確高血壓病史患者突然發生基底核區、丘腦、腦室、小腦及腦干等部位的腦實質出血,并排除外傷、血管結構異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血液性疾病、系統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引起的繼發性腦出血。
腦出血的發病率為(12~15)/10萬人年,在西方國家中,腦出血約占所有腦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我國腦出血的比例更高,占腦卒中的18.8%~47.6%。腦出血發病兇險,發病30天的病死率高達35%~52%,僅有約20%的患者在6個月后能夠完全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給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高血壓腦出血有哪些前兆
有些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前并無明顯異常,不過也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如突發頭痛、嘔吐、意識狀態下降、肢體運動障礙、失語等表現時,應高度懷疑腦出血,此時若測量血壓可顯著高于平時。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一定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現的征兆。
高血壓腦出血可發生在顱內不同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不一,因此不同的患者表現出來的癥狀也是不盡相同。
不過有些癥狀是雷同的,如言語不清或不能言語、口角歪斜、一側肢體麻木或肌力下降、頭痛、劇烈惡心嘔吐等,一旦發現類似情形,則要警惕腦出血,必要時迅速就醫。
如何預防高血壓腦出血?
高血壓是腦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控制血壓有助于降低腦出血發生風險。控制高血壓的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 監測血壓
對初診高血壓患者或血壓不穩定高血壓患者,建議每天早晨和晚上測量血壓,每次測2~3遍,取平均值;建議連續測量家庭血壓7天,取后6天血壓平均值。
血壓控制平穩且達標者,可每周自測1~2天血壓,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壓藥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
詳細記錄每次測量血壓的日期、時間以及所有血壓讀數,而不是只記錄平均值。應盡可能向醫生提供完整的血壓記錄。
2.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在任何時候對任何高血壓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療,其目的是降低血壓、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和臨床情況。
主要措施包括:
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5g,增加鉀攝入:鈉鹽可顯著升高血壓以及高血壓的發病風險,適度減少鈉鹽攝入可有效降低血壓。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建議高血壓患者和有進展為高血壓風險的正常血壓者,飲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纖維的全谷物、植物來源的蛋白質為主,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
控制體重:使BMI<24,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
不吸煙,徹底戒煙,避免被動吸煙:吸煙是一種不健康行為,是心血管病和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被動吸煙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飲或限制飲酒:過量飲酒顯著增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且其風險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增加,限制飲酒可使血壓降低。建議高血壓患者不飲酒。
增加運動,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改善血壓水平。有氧運動平均降低SBP3.84mmHg,DBP2.58mmHg。建議非高血壓人群(為降低高血壓發生風險)或高血壓患者(為了降低血壓),除日常生活的活動外,每周4~7天,每天累計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
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精神緊張可激活交感神經從而使血壓升高。精神壓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過度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以及病態心理,包括抑郁癥、焦慮癥、A型性格、社會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等。
3. 降壓藥物治療
高血壓一旦發生,往往需要終生管理。有效的血壓管理是預防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的關鍵,長期規律服用降壓藥物是控制血壓的重要手段,因此患者需遵照醫生醫囑服藥。有些病人經過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覺得血壓控制很好,自行會減少藥物劑量或者中斷服用降壓藥物,這種做法會造成血壓波動,更容易導致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因此必須遵醫囑規范用藥。
服藥期間還需注意藥物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如出現頭暈、惡心等,請及時到醫院就診。部分老年患者容易出現漏服藥的情況,可在下一次服藥的時候要按正常劑量服用,切不可因漏服藥物而增加下一次服藥的藥物劑量,增加降壓藥物劑量容易出現低血壓風險。另外民間偏方,缺乏科學論證,不能隨意采用。
除此之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精神藥物也可增加高血壓患者腦出血風險,應盡量避免。
作者:神經外科一區 廖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