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突發右側肢體完全癱瘓、言語不清入院的高齡老人,并成功為其完成了腦血管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癥狀消失,恢復良好。
據了解,患者為本地75歲老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心臟支架置入史,此次突發右側肢體完全癱瘓,言語不清入院,當時藥物治療力量恢復正常,住院期間再次出現言語不清,肢體力量有所下降。
接診此患者后,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金星當即放下手上所有事情,組織手術醫師,聯系介入手術室,術中造影發現血管多處病變、右側頸內重度狹窄、右側椎動脈重度狹窄、基底動脈重度狹窄,立即和家屬溝通,這種腦大血管重度狹窄,如不進一步治療,患者馬上就出現血管完全閉塞,輕則癱瘓臥床,重則有生命危險!
在與家屬充分溝通獲得其同意后,李金星便迅速開展了介入手術。腦血管介入治療是在造影機器照射下通過血管動脈入路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創傷小,僅通過2~3毫米的動脈穿刺點完成的微創支架置入手術。介入團隊為患者行急診右側頸動脈支架置入,右側椎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患者癥狀消失,隨后肢體活動自如,精神狀態良好。據家屬描述,術后覺得患者精神許多,反應比以前好了,話也多了,記憶力也改善了,之前血管重度狹窄,大腦供血很差,支架術后,現在癥狀都有改善。
據悉,李金星從2020年至今完成了約250多臺介入手術治療,其中包括近百臺急診取栓治療,2020年8月份取栓數據登在中國卒中學會主辦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排行榜上,并于 2021年6月在當地開展了目前國內領先的椎動脈藥物涂層支架治療椎動脈狹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手術順利,術后恢復很好,導致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術后服藥的重要性,如果病人出院后把支架的藥物停用,往往會造成后期支架內閉塞出現災難性后果。
為此,李金星特意建立了卒中預后微信群,為每個病人都做好了隨訪工作。在每個病人術后出院時給他們規范的藥物服用說明,并在群里再次提醒,告知后續的治療。目前患者隨訪、療效都很好,隨診支架再閉塞率小于0.1%。她還會定期給病人發卒中相關科普,包括各種視頻和卒中預防,注意事項推文。在疫情防控期間,由于很多病人不便前往醫院,她也利用了大量的休息時間為患者耐心地答疑解惑,始終秉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真正正把這件事做好做實。
李金星介紹到,頸動脈、椎動脈狹窄與腦梗塞之間存在直接關聯。大腦主要靠四根動脈供血(如下圖),兩根頸內動脈和兩根椎動脈,其中頸內動脈供應大腦前2/3區域,椎動脈供應大腦后1/3區域。頸內動脈系統發生腦中風比例約占80%,椎動脈系統發生腦中風比例占20%。
頸動脈、椎動脈作為供應腦血流的大血管之一,猶如一條重要的河流,隨著年齡的增加,泥沙會在河床上不斷地沉積,最終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除了年齡因素外,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間有很大的關系。隨著動脈硬化狹窄程度加重和斑塊脫落,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輕者發生小中風癥狀,如突發一側肢體無力麻木、一過性言語不清、單眼黑曚等;重者發生不可逆的偏癱、失語,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椎動脈狹窄會出現什么癥狀?
在臨床中患者可出現短暫的后顱窩缺血發作或卒中反復發作癥狀,包括頭暈、復視、步態不穩、惡心、嘔吐、血管性頭痛、雙臉麻木、皮質性盲、記憶障礙、眼球震顫以及摔倒。椎動脈病變患者還有許多是無癥狀的,但有50%可單純表現為卒中及26%表現為TIA者迅速發作卒中。
頸動脈支架技術
發現頸動脈斑塊不要太擔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或手術治療。
對于輕度或無癥狀中度頸動脈斑塊,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用于控制動脈斑塊進展,或穩定頸動脈斑塊防止脫落。
嚴重頸動脈狹窄或癥狀性中度頸動脈狹窄采取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CAS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手術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約米粒大小的切口。
在X光設備透視下,通過輸送導絲,醫生放置手術必要的支撐導管和保護傘。保護傘的目的是盡可能防止術中動脈斑塊脫落,類似于工地上防止磚塊從高空墜落的保護網兜。
對頸動脈狹窄進行球囊擴張(目的是為了支架能更好地和狹窄血管貼壁),然后醫生把支架精準定位到頸動脈狹窄處釋放,打開狹窄血管(如下圖)。
支架釋放后撤出保護傘和支撐導管。
頸動脈支架術一方面使狹窄的血管擴張后改善腦組織血流;另一方面通過支架覆蓋在原有的斑塊上,減少不穩定斑塊的脫落。頸動脈支架術的主要目的是預防腦動脈狹窄導致的腦中風,雖然這種技術比較成熟,但也存在2%-3%的手術風險,包括腦血管栓塞和腦高灌注綜合征等。術前需要進行相應的檢查和評估。
李金星表示,腦血管病是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并且中國人群的終生卒中患病風險居世界首位,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住院患者中占 81.9%,其中大血管閉塞占了20%。大血管閉塞導致的卒中病情重、預后差,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醫療負擔。大血管目前唯一國內外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介入治療。
供稿: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