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在我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進入秋季,白晝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天氣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凋落。由于熱、濕、寒、燥交替,氣候變化無常,晝夜溫差較大,身體素質差的人很容易招致疾病,因此秋季也被人們戲稱為“多病之秋”,我們更應注重疾病的預防,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中醫認為
秋季容易出現以下病癥
肺燥
秋季主收,燥為秋季之主氣,秋季氣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潤,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景象。燥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燥邪,容易出現皮膚干燥、脫皮、瘙癢等癥狀。又因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燥邪多從口鼻而入,故最易損傷肺津,影響肺氣之宣降,出現干咳、喉嚨干癢、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癥狀。
脾胃不和
由于秋季氣候變化及晝夜溫差懸殊,極易腹部著涼。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其抵抗力和適應性降低。
同時,天氣轉涼,食欲旺盛,又有大量瓜果上市,飲食不當會加重胃部負擔,使得患腸胃疾病的人數增多。秋季易出現脾胃不和,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關節疼痛
進入秋季,一方面暑濕蒸騰,另一方面又寒意襲人,極易發生外寒內濕的關節痛癥。其實關節炎在中醫叫做痹癥,痹癥就是疼痛,相應部位出現關節炎的時候,比如膝關節炎就叫做膝痹;頸椎病是因為在頸項的部位發生了疼痛,所以叫做項痹;還有肘痹等一些其他部位的痹癥。
溫度降低是誘發骨關節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能響應這個誘因并導致骨關節疾病發病的還有一個重要內因,就是經絡不通。
秋冬季節,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造成關節部位血脈不暢,從而誘發骨關節疾病。所以到了秋季,疼痛性疾病就很容易表現出來。比如肩周炎、頸椎病、關節疼痛等。
憂思之慮
中醫認為,秋季在五行中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由肺精、肺氣化生。《素問·舉痛論》中所說:“悲則氣消。”肺精氣虛衰或肺氣宣降失調,易于產生悲憂的情緒。夏秋之交,除了導致身體上的種種不適,還會誘發情志病。
從中醫上講,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包括癲狂、臟躁、郁證、不寐等。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例如,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中的“金”與五行中的“肺”相應,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所以“秋”對應于肺,肺在志為悲。
“秋風蕭瑟天氣涼”“一場秋雨一層寒”。當秋風起時,涼意逼人,席卷著落葉,令人感到無比蕭瑟;而一旦秋雨連綿,天氣陰沉,越發會引發人們的傷感情緒。另外,由于女性自身普遍情緒波動較大,所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故而悲秋者女性數量比較多。
如何預防“秋病”?
我院中醫科副主任柯錦運副主任醫師表示預防秋季疾病需要從飲食、起居、運動等多個方面入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飲食調養:秋季飲食應以清淡、潤肺為主,如梨、百合、藕等,避免辛辣、油膩食物。適當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以養肺斂陰。
保持室內空氣濕度:干燥的空氣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因此要保持室內空氣濕度,可使用加濕器或者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室內濕度。
避免過度貪涼:廣東秋季需要防暑降溫,謹防“秋老虎”發威。但切勿過度貪涼,會損傷人體陽氣降低免疫力。因此要適當保暖,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
堅持適當的鍛煉: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建議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散步等。
調暢情志,解憂郁: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在情志上要忌悲憂傷感,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不妨多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中藥調理:根據個人體質和癥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中藥進行調理,如麥冬、枸杞等。
供稿:中醫科 柯錦運,新媒體運營中心 歐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