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冬天,寒風起時,是晾曬臘肉、臘腸的好時候。走在博羅的大街小巷上,能看到許多戶人家的陽臺、天臺、小院子里晾曬著自家“特制”的臘腸、臘肉等加工肉制品。
臘味的形成,往往經歷著腌制、晾曬、煙熏、風干等過程,所以想要吃上美味的臘味,除了精巧的手藝,還需要十足的耐心。
一塊臘肉、一節臘腸
都濃縮著廣東人
對于過春節的期待
但近年來,不少市民聽到了臘肉致癌的“謠言”,我們公眾號后臺也收到了不少市民的提問,那么,臘肉真的會致癌嗎?
我們平常自己腌制的臘肉、臘腸等都屬于加工肉制品,采取風干、煙熏等加工方式常常會產生苯并芘、雜環胺、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飽和脂肪等致癌物質,會增加各種疾病和癌癥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布的致癌物清單將加工肉制品評定為一類致癌物(即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臘味跟香煙的致癌能力一樣?
我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徐穩深表示:“致癌物分類是根據某一物質致癌的科學證據的強弱,而不是某一物質的致癌風險大小。雖然加工肉制品與煙草被分在了同一組,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同樣危險,加工肉制品的致癌程度并沒有香煙那樣高。
那么臘味還能吃嗎?
有風險≠會得癌
雖說臘肉被歸為致癌物,但不意味著吃了就能致癌。其實在日常膳食中攝取的絕大部分亞硝酸鹽,會像“過客”一樣隨尿排出體外,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所謂特定條件,包括酸堿度、微生物和溫度。
所以,通常條件下膳食中的亞硝酸鹽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只有過量攝入亞硝酸鹽,才真的有危害。而且,癌癥是遺傳、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適量的食用臘味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怎么樣健康地吃臘味呢?
少吃點
無論是致癌還是致病,一切離開劑量談致病的說法都是不可信的。一個正常人吃點臘肉于身體并無大礙,即便偶爾多吃幾口,也不見得就會得病。一般來說,成年人每次的食用量不超過150克,一周內食用不超過3次,都是合理的范圍。
食用前沖洗+浸泡+水煮
洗:食用之前先進行清洗,能去除浮塵、其他有害微生物。
泡:能幫助稀釋亞硝酸鹽。
煮:讓過多的鹽、糖和脂肪溶于水中;而且高溫還能殺死制作過程中的一些細菌、病菌等。
搭配蔬菜
維生素能有效阻斷亞硝胺在體內的合成;蔬菜中含有的纖維素,能促進排便,減少食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從而減少人體對有害物質的吸收。
科學小tips:如果自己在家做臘肉、熏肉,最好是腌制三周后食用。因為臘肉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在鹽漬后的一個星期達到頂峰,兩三周后含量逐漸減少,達到人體可以耐受的量。
本文由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徐穩深進行科學性把關
供稿:新媒體運營中心 聶洪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