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已至,各位準爸爸媽媽們是不是都期待著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龍寶寶呢?那么如何做到科學備孕,在生命早期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呢?做好以下五點,“龍寶寶”很快就會來啦~
|制定生育計劃,合理生育間隔|
最佳生育年齡:女性 24~29 歲,男性 26~35 歲。
合理生育間隔:兩次妊娠間隔時間不少于6個月,最好超過18個月,妊娠間隔在6~18個月應進行風險和益處評估。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受孕的不孕癥患者,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應大于6個月小于18個月。
停止避孕后的妊娠時機:短效口服避孕藥一旦停藥即可;復方長效口服避孕藥停藥3個月;皮下埋置避孕劑和宮內節育器取出后3個月;復方避孕針停用5個月恢復排卵后。
|調整孕前體質量至適宜水平|
孕前體質量與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嬰兒死亡率以及孕期并發癥等不良妊娠結局有密切關系。肥胖或低體質量的備孕婦女應調整體質量,使BMI達到18.5~23.9 kg/m2 范圍。
|合理運動|
推薦每天30min中等強度運動,或每周至少累積150min中等強度運動。
?。m量補充含鐵、碘、葉酸等營養食物|
1、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增加身體鐵貯備
孕前和孕早期缺鐵或貧血,可影響妊娠結局和母子雙方的健康,導致流產、胎兒宮內生長遲緩以及新生兒低出生體質量,還會使孕婦更易發生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故從計劃懷孕開始,育齡婦女應盡可能多攝取含鐵豐富的動物性食物,為妊娠儲備足夠的鐵;準備懷孕但貧血或鐵缺乏的女性應積極治療,待貧血或鐵缺乏糾正后再懷孕。
因動物血、肝臟及紅肉中鐵含量及鐵的吸收率均較高,建議一日三餐攝入瘦畜肉50~100g,每周1次動物血或畜禽肝腎25~50g。在攝入富含鐵的畜肉或動物血和肝臟時,同時攝入含維生素C較多的蔬菜和水果,可提高膳食鐵的吸收與利用率。
2、適當攝入碘鹽及富含碘的食物
研究表明,婦女懷孕前和孕期碘攝入量低于25μg/d時,新生兒可發生克汀?。辉星昂驮衅诹己玫牡鉅I養狀況可預防碘缺乏對胎兒神經系統和體格發育的不良影響。
建議備孕婦女除規律食用碘鹽外,每周再攝入1次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貽貝(淡菜),以增加一定量的碘儲備。
3、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可降低子代神經管和多種畸形的風險
葉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在DNA和RNA合成、DNA甲基化、造血和維持正常神經功能中有重要作用。推薦有妊娠能力的所有女性補充葉酸,特別是備孕女性,因為葉酸不僅有生理功能,在圍孕期使用還可減少胎兒神經管缺陷(NTD)的發生和再發。
天然食物中的葉酸生物利用率約為50%,且對熱、光和酸敏感,烹調加工的損失率可達 50%~90%。因此,備孕婦女應額外補充葉酸。建議計劃懷孕的無高危因素的婦女和孕婦每天補充0.4-0.8mg葉酸。
4、攝入魚類
部分證據表明,妊娠期攝入魚類和海洋性ω-3脂肪酸可以促進后代神經發育并降低早產率,還可能減少后代過敏性/特應性疾病。對于備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全球專家組均建議DHA最低攝入量應為200-300mg/d。
每周食用2-3份富含DHA且低汞的魚類是獲取DHA的最佳途徑,因為其他食物均不富含天然海洋性ω-3脂肪酸,且魚類和其他海產品還提供了可能有益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硒??蛇x擇鳳尾魚、大西洋鯡魚、大西洋鯖魚、貽貝、牡蠣、養殖或野生鮭魚、沙丁魚、鯛魚和鱒魚。
?。?/span>謹慎用藥,遠離有害物質|
1、備孕期應謹慎用藥
備孕夫婦由于慢性疾病或其他原因需要長期服藥,但在孕前可停止用藥3個月以上的,可以按計劃妊娠;若需長期服藥,不能停止使用藥物的,為高風險人群,需接受評估和咨詢。
2、遠離有害物質
酒精是一種致畸物,可在所有妊娠階段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夫妻一方或雙方經常飲酒、酗酒,都可影響受孕和下一代的健康。因此多個國家的國家指南和醫學協會都推薦在妊娠期完全戒酒。
煙草中的有害成分通過血液循環進入生殖系統,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毒性作用,研究表明孕期使用煙草制品,包括吸煙、無煙煙草和電子煙(e-香煙)是與母親、胎兒和新生兒不良結局相關的危險因素之一。懷孕前夫妻雙方或一方經常吸煙可增加下一代發生畸形的風險。所以建議計劃妊娠前6個月夫婦雙方應戒煙酒,并遠離吸煙、高噪聲、高溫環境,避免高強度工作。
除此之外還應避免密切接觸寵物及有毒有害物質(包括鉛、砷、苯、汞、農藥、X 線等)。
除了以上五點備孕小知識需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解除精神壓力,預防孕期及產后心理問題的發生也很重要噢!
我院已開通藥學門診《妊娠期、哺乳期用藥咨詢門診》,如您有以下相關問題歡迎來咨詢:
·備孕階段用藥對胎兒的影響和風險
·妊娠不同時期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妊娠期合并常見疾病的用藥選擇
·哺乳期用藥安全及合理用藥指導
·妊娠期和哺乳期其他與用藥有關的問題
出診時間:每周二早上(8:00-12:00)
出診地點:博羅縣人民醫院新院1號樓2樓產科門診10號診室
歡迎預約掛號“藥學門診-妊娠期,哺乳期用藥咨詢”或現場掛號
參考文獻:
[1] Koletzko B, Cetin I, Brenna JT, et al. Dietary fat intakes for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Br J Nutr 2007; 98:873.
[2] Simopoulos AP, Leaf A, Salem N Jr. Workshop statement on the essentiality of and recommended dietary intakes for Omega-6 and Omega-3 fatty acids.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2000; 63:119.
[3] Koletzko B, Lien E, Agostoni C, et al. The roles of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regnancy, lactation and infancy: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J Perinat Med 2008; 36:5.
[4] March of Dimes. Omega-3 fatty acids during pregnancy. March of Dimes, 2009. http://www.march ofdimes.com/pnhec/159_55030.asp (Accessed on June 17, 2009).
[5] Koletzko B, Bauer CP, Bung P, et al. German nation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in pregnancy by the 'Healthy Start - Young Family Network'. Ann Nutr Metab 2013; 63:311.
[6]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Release 18 (2005).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2006.
[7] UpToDate《妊娠期攝入魚類和補充海洋性ω-3脂肪酸》
[8] UpToDate《孕期吸煙和使用煙草制品對妊娠和新生兒的影響》
[9] UpToDate《飲酒與妊娠》
[10] 李力,劉小利,程蔚蔚,等.備孕保健專家共識(2023)[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23, 31(9):1737-1743.
[11] 中國營養學會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婦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工作組.備孕婦女膳食指南[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2016, 19(8):561-564.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6.08.001.
供稿:藥學部 鐘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