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曾有一位70多歲的老伯伯因發熱10余天來醫院急診就診。該患者曾多次在私人診所及基層衛生院就診,按“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病毒及頭孢菌素等治療,效果欠佳。入院時生化結果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壓不平穩,入住重癥病房,更換衣服時發現會陰部的焦痂,結合相關檢查,確診恙蟲病。患者經過抗感染、護肝、透析等一系列搶救治療,最終好轉出院。
博羅地區每年4-11月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特別多。其中恙蟲病患者就占據相當大一部分。由于博羅地形以山區、丘陵地帶較多,加上夏秋季節,農民田間勞作、茶園摘茶,荔枝、龍眼等采摘,使得人們暴露于野外的頻次增多,故得恙蟲病的概率就明顯增加。恙蟲叮咬過的部位一般比較隱秘并且沒有癢、痛等不適感,所以很多人被叮咬后全然不知。患者初次就診大多以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所以在私人診所及社區門診誤診率極高。
本期,將詳細講解恙蟲病的具體情況及防治措施。
什么是恙蟲?
恙蟲又稱恙螨、沙虱,大小還不到1毫米,生長于陰暗潮濕的草叢中。當動物或人經過草地時,幼蟲爬至動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組織液及淋巴液,經3~5天后,離開動物宿主墜落于地上。
恙蟲病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一種由恙蟲病東方體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經恙螨幼蟲叮咬傳播,臨床以發熱、 皮疹、特征性焦痂與潰瘍、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為特 征,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支氣管肺炎、心肌炎、腦膜腦 炎、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發癥,未經治療的患者病死率可高達30%-70%。
流行病學史
1.傳染源:鼠類是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通過恙螨叮咬而傳播,主要為紅纖恙螨和地里纖恙螨。恙螨多生活于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叢林邊緣、草莽地帶、河湖岸邊及農田的土壤中。
臨床表現
1. 潛伏期4~21天,一般為10~14天。
2. 全身表現:一般無前驅癥狀,突起高熱,1~2天內體溫可達39~41℃,可持續1~3周。多伴有畏寒、寒戰、劇烈頭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顏面潮紅、眼結 膜 充 血、畏 光、失 眠 等。病程第2周時病情常加重,可出現表情淡漠、重 聽、譫妄、甚至抽搐或昏迷、頸強直等神經系統癥狀; 也可表現為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心音減弱等心肌炎 癥狀;還可出現咳嗽、胸痛等肺炎癥狀。如果延誤診治,患者在第3周后持續加重,并可能在第3~4周死亡。焦痂:多見于腹股溝、肛門、會陰、外生殖器、腋窩等。多數病人只有一個焦痂(或潰瘍),其外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15mm,焦黑色,邊緣整齊稍隆起呈堤圍狀,周圍有紅暈,如無繼發感染,則不痛不癢,無滲液。痂皮脫落后,中心陷形成潰瘍,基底部呈現淡紅色。
3. 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多見于焦痂附近,常明顯腫大并伴 疼痛和壓痛,可移動。發熱前即可出現,多見于病程第2周后,主要在腹股溝、腋下、耳后 等處,多如黃豆或蠶豆大小,也有鴿蛋大小者,有的甚至于隆起皮膚表面。
4. 皮疹:常出現于病程第4~6天,為暗紅色斑丘疹,直徑約0.2~0.5cm。多為充血性,少數呈出血性,不伴瘙癢,多散發于軀干,向四肢擴展,面部很少。
治療
如果出現發熱、皮膚焦痂、潰瘍、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1. 一般治療:患者應注意休息,進食易于消化食物,注意口腔 衛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減少并發癥發生。可用物理降溫,酌情使用解熱藥物,但慎用大量發汗 的退熱藥。煩躁不安者可適量使用鎮靜藥物。重癥患者應加強觀察,及時處置。
2. 病因治療:恙蟲病東方體專性細胞內寄生,革蘭染色陰性, 只有進入細胞內的抗菌藥物才有效,目前推薦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和利福平。輕癥患者口服抗菌藥治療即可有效,重癥患者建議采用腸外途徑給藥。
預防
1. 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在草地上坐、臥、晾曬衣被。恙螨幼蟲主要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水稻田等潮濕環境中,因此,避免在這些地方活動,尤其是在黃昏和清晨,這是恙蟲幼蟲活動最頻繁的時間。
2. 避免恙螨幼蟲叮咬:在野外工作者應束緊袖口、領口及褲腳口,可在皮膚上涂抹驅避劑,如5%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3. 注意改善環境衛生,清除雜草,消滅恙螨。避免接觸野鼠、家鼠。
4. 若被叮咬后,切不可自行將恙蟲拔除。應及時就診,避免病情的延誤。
參考文獻:
1.譚小華,彭志強,林文青,楊宇威,羅敏。現代預防醫學2022 年第 49 卷第 23 期,《廣東省恙蟲病流行特征時空變化趨勢及死亡影響因素分析》。流行病與統計方法,4259頁。
2. 李貴昌,王玉姣,岳玉娟,等。我國恙蟲病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區 劃分研究[J].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9,30(3):233 - 236. LiGC, Wang YJ, Yue YJ, et al. Division of epidemic areas for summer - and autumn - type scrubtyphus in China [ J].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3): 233 - 236。
3.中 國 人 獸 共 患 病 學 報,2024,40(1)《恙蟲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
本文作者:感染科 梁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