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一直是醫改的重要目標。縣級醫院,則是實現這一美好愿景的關鍵一環。近年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不少手術技術實現突破,腹腔鏡微創技術、介入手術及十二指腸內鏡技術(ERCP)實現跨越式發展,越來越多患者選擇留在“家門口”治療,不僅省去了遠途奔波,更守住了自己的“錢袋子”。
△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
自2023年9月19日搬入新院區以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的發展開上“快車道”,于當年11月8日正式分區為普外一區(胃腸腹壁疝外科)、普外二區(肝膽胸乳甲狀腺外科),形成一科兩區的嶄新局面。作為惠州市醫學重點發展專科和臨床重點科室,科主任胡斌在醫院黨委的領導下,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快亞專科建設,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多項技術在市內領先,部分技術省內先進。
大病不出縣
精準施治讓患者有“醫”靠
近日,85歲的鄧婆婆上腹部脹痛不適,伴隨全身皮膚發黃和發燒癥狀,在其他醫院被診斷為胰頭癌。由于發現時已屬晚期,加上鄧婆婆年老體弱,家屬幾乎決定放棄治療。
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胡斌回憶,該患者入院檢查后,發現膽道梗阻未徹底解除,這是導致患者癥狀無緩解的主要原因。此外,患者腫瘤堵塞膽總管、PTCD引流管也被壓閉,膽汁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引發化膿性膽管炎、肝功能嚴重損害、腎功能繼發性損害、電解質紊亂、營養狀態差等一系列問題。
△ 胡斌和團隊在手術中。
為此,普外科組織了多學科討論。經評估,胡斌及其團隊決定為其開展“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十二指腸乳頭切開成形術+經內鏡膽管金屬支架置入術”。“該手術創傷小、麻醉風險較小、引流效果好,是該患者最適合的手術方式。”胡斌解釋。
相較于傳統的手術方式,使用微創技術不僅讓患者恢復速度更快,且并發癥更少。手術過程中,胡斌及其ERCP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術和醫護團隊、麻醉團隊的默契配合,成功完成手術。術后,鄧婆婆腹部脹痛明顯緩解、黃疸逐漸消退、食欲較前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如今,這樣的微創手術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不斷實現突破,尤其是腹腔鏡微創技術、介入手術及十二指腸內鏡技術(ERCP),實現跨越式發展。胡斌介紹,目前,85%以上的疾病均開展了腔鏡微創手術,科室開展的微創外科手術已涵蓋了普外科的絕大部分疾病,包括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腹腔鏡甲狀腺微小癌根治術、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腹腔鏡腹壁疝TAPP等。
△ 胡斌帶領團隊在查房。
值得一提的是,普外科是惠州地區較早完成3D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PD)的科室,也是惠州較早開展腹腔鏡對胸腹部外傷的微創手術治療的科室。如今,腹腔鏡下超低位直腸癌TaTME術、腹腔鏡下腹膜后腫瘤切除術、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入路臍疝、腰疝修補術(TEA)、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切口疝修補術(TES)等一系列復雜的手術,也已經成功在該院普外科開展。
此外,近年來,普外科已廣泛開展介入治療。對上消化道大出血、腎出血、子宮出血、骨盆出血的患者,該科目前已熟練開展介入手術止血及開腹手術止血;對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患者,則開展DSA介入下經皮經肝膽管穿刺置管引流術(PTCD),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再行介入手術取結石或腹腔鏡取結石;在肝癌的治療上,普外科已經開展了開腹、腹腔鏡下肝癌切除、介入下肝癌栓塞治療。
作為縣級醫院,專科救治能力的提升,患者的信任和滿意度也隨之提高。在胡斌看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來找他看病的患者增多了,越來越多患者選擇留在“家門口”接受治療,“很多大病患者不再需要轉到上級醫院,省去了遠途奔波,避免延誤病情,同時也守住了患者的‘錢袋子’。”
△ 普外一區護士長李嘉英在詢問患者狀況。
“做到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是我們的目標。”胡斌介紹,市民對基層醫療普遍存在一種認知誤區:即認為包括縣級醫院在內的基層醫院就應該是最基礎的水平。
“過去的這種錯誤觀念一定要扭轉過來,絕不能將基層醫院定位為基層水平。”基層醫院與大醫院的區別,應該是所面對的患者群及病種的差異,而不是在診療水平上的巨大差距。胡斌坦言,如果把醫療看作一棵大樹,大醫院是樹冠,而基層醫院則代表著樹根,只有樹根扎得更深更實,大樹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在學科建設中,胡斌逐步將他的理念落到實處,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為推動普外科向專精尖方向發展,加快亞專科建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普外科正式分區普外一區(胃腸腹壁疝外科)和普外二區(肝膽胸乳甲狀腺外科),床位的數量新增至95張,月均能收治400余名病人,接收量增長了近50%。與此同時,科室的手術量也在同步增長,為患者提供了更精細化、更優質的診療服務。針對疑難疾病、創傷急救方面,普外科亦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多項技術在市內領先,部分技術省內先進。
人才促發展
“專精”團隊打造優質特色科室
日前,錢爺爺被小小疝氣難倒了。半年前他發現自己雙側腹股溝區出現個包塊,走路、唱京劇時明顯鼓出,伴有雙側腹股溝區脹痛不適,家人曾帶老爺子去過多家醫院,均認為老人家年紀太大,又有三級高血壓,手術風險極大,建議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效果非常不理想,嚴重影響老人家日常生活。
后來,錢爺爺家人打聽到胡斌帶領的醫生團隊技術精湛,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該院普外科,醫生詳細同家屬溝通病情,控制好錢爺爺圍術期血壓。該科與心血管內科、麻醉科充分評估風險,完善好術前檢查和術前準備后,成功為錢爺爺實施了TEP術。
術后次日錢爺爺恢復良好出院。對于手術效果,錢爺爺及家屬非常滿意,特地返回醫院贈送錦旗一面,點贊優秀的普外科醫療團隊。
△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普外科醫護團隊。
醫療技術的突破,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近年來,普外科在專業領域上持續深耕,把精細化管理和人才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工作任務。
在胡斌看來,優秀的人才團隊,一定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近年來,醫院引進人才的同時,胡斌按照肝膽甲狀腺組、胃腸腹壁疝組、胸乳組在內的多個相關亞專業方向,在年輕醫生中遴選“好苗子”,送往全國相關專業的頂尖醫院學習。
之所以選擇這些亞專業方向,胡斌有自己的考量。“我們要協助年輕醫生做好職業規劃,要引導他們帶著具體問題去學習,最終目的是解決病人的問題,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優質的診療。”為此,胡斌結合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和科室的薄弱技術,有針對性地外派醫生進修學習。
“我們要突出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特色。”胡斌表示,每個醫院在治療疾病上都有各自的優勢,因此,肝膽組的醫生通常會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醫學院附屬微創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學習,胃腸腹壁疝組的醫生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胸乳組的醫生則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修。
為了讓年輕醫生學有所成,在出發前,胡斌給他們每人定下了“軍令狀”:倘若學無所成,不可提前返院。胡斌告訴記者,每位醫生至少需要學習半年到一年,制定個性化培訓計劃,確保學成歸來的醫生,都能解決好病人某些方面的痛點與難點,“觀念和思路上的改變,對我們縣級醫院的醫生來說,也是一種進步。”
△ 胡斌帶領普外科醫護團隊查房。
把人才送出去學習,科室里則將會缺少干將,團隊其他成員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有經驗的醫生學成歸來可能會與團隊其他高年資醫生形成競爭。這種擔憂雖然在情感上很自然,但胡斌認為,團隊成員間的互幫互學才能共同進步,將個人的成長視為威脅只會阻礙科室的發展,“我希望他們能通過外出進修、不斷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能成長得比我強,我們努力培養人才,其初心也是希望他們能夠練就過硬本領,把優質的技術帶回來,更好地服務當地百姓。”
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普外科逐漸形成了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年輕醫生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經驗,不僅彌補了技術的空白,與其他醫生之間形成優勢互補,也帶動普外科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想要更好地留住人才,必須讓醫生在這里找到歸屬感。”胡斌介紹,為適應疾病診治的專業化需求,普外科結合實際,按人員特長,將亞專科細化到甲狀腺、肝膽、結直腸、胃腸、疝、血管外科、胸乳等領域,讓醫生在各自的“良田”往“精”“專”方向深耕澆灌,醫生有了自己的優勢領域,就能找到專業歸屬感,這是患者所需,也是留住人才的關鍵一招。
在普外科,“團結”“尊重”和“友愛”,成為科室文化的三個重要關鍵詞。胡斌親自帶領團隊,遇到有難度的手術他都沖鋒在前,科室人員遇到被誤解和糾紛時,也由他來出面解決,“關心關愛下屬,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句口號。”他也確實踐行著這個理念,時常勉勵年輕醫生,工作中是嚴師,生活上是兄長,在他的帶領下,讓普外科成長為極具團隊榮譽感且團結友愛的科室,大家在這里找到了集體歸屬感。
如今,普外科建立了由高級、中級、初級職稱醫師構成的三級管理體系,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梯隊。人才梯隊結構的優化既保證了科室的穩定發展,又為年輕人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機會。目前,普外科共有醫生14人,護理人員28人,其中主任醫師2人(均為惠州市名醫和博羅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副主任醫師7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2人,副主任護理師1名。
“醫學的進步,需要一代代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探索與不懈追求。”在胡斌的帶領下,普外科榮譽加身,曾獲惠州市青年文明號,博羅縣首屆科技進步先進單位及博羅縣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惠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惠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博羅縣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并主持科研立項8項,其中5項獲博羅縣拔尖人才專項資金資助。科室連續十余年被評為醫院的先進集體。
服務再升級
優化就醫體驗向三甲目標邁進
一個科室的快速發展,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術和過硬的團隊力量,也要有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謝大叔因便血及不適先后前往多家醫院就診,考慮為超低位直腸癌,均表示無法保住肛門來治療,患者和家屬非常苦惱和焦慮。低位直腸癌保肛難度大,如無法保留肛門,將面臨終身造瘺的低質量生活。經過普外科檢查與術前討論,胡斌團隊決定為其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
術中探查直腸腫瘤較大,并且男性骨盆狹窄,手術空間狹小,非常容易誤傷盆腔神經及血管,手術難上加難。手術中,低位直腸癌常規為避免吻合口瘺需行預防性造瘺,需要做一個“臨時肛門”,結合患者個體化情況,胡斌團隊決定“冒險”為謝大爺行一期吻合及不做回腸預防性造口。最終手術順利,謝大爺安返病房。
普外科一直遵循“精于術前、嚴于術中、勤于術后”的理念,術后病情觀察治療同樣重要。在該科醫生團隊精準治療及護理團隊的細心照護下,謝大爺最終順利切除直腸腫瘤并保住了肛門。
不久前,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就接到了數則特殊的“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交辦單。這些交辦單上,寫滿了出院患者及家屬的感激,有的夸贊主刀醫生的手術技術,有的稱贊護理團隊的耐心與細致。
△ 胡斌帶領普外科醫護團隊進行病例討論。
紙短情長,一封封感謝信的背后,是患者對普外科醫務人員的用心服務的肯定。如今,走進普外科,科室走廊掛上了意見反饋欄,患者可以隨時向醫院與科室提出建議,醫護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正在不斷提升。
在就診流程優化方面,普外科增加并細化專科門診出診率,優化了掛號、候診、檢查等流程,推廣線上預約掛號與檢查服務,減少了患者排隊等候的時間。為了方便患者更好地導航科室,醫院還在科室設置了引導員,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服務指引,提高了就診效率,“患者想要看什么類型的醫生都一目了然,平均就診時間縮短了約30%。”胡斌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供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普外科推出周末門診,滿足患者就醫需求,解決“上班族”“上學族”工作日沒時間看病、沒時間陪同老人孩子就診的問題。胡斌解釋,周末門診不僅在時間上給予患者更為靈活、便利的選擇,實際上也增加了專家號源,為更多病情復雜、需長期管理的患者提供了更多就診的機會。
△ 胡斌在為患者診療。
考慮到患者病情的復雜性,每一周,胡斌都會組織醫生團隊進行集體查房,實行腫瘤MDT(多學科協作)機制。由普外科、胸外科、腫瘤科、消化內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等科室專家建立“一站式”診療服務,針對胃腸道惡性腫瘤、疑難危重等疾病,提供綜合治療方案,通過多學科的力量讓患者得到最精準的治療,1+1>2的治療模式,讓當地越來越多患者獲益。
為解決鄉鎮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胡斌帶領團隊深入多個基層醫院,開展一系列幫扶活動。為了讓更多基層醫院的醫護人員掌握最新的診療技術,胡斌在醫院的安排下到基層醫院開展手術,不定期前往鄉鎮衛生院進行授課,講解最新的診療技術與規范化的治療流程,“我直接把聯系電話給他們,有困難他們可以直接問我。”胡斌說。
胡斌親力親為地幫扶,讓基層醫院的醫療人員得到了更多的學習和成長機會。令他欣慰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幫助與指導,如今,長寧鎮中心衛生院已經成功開展了腹腔鏡手術,基層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正在得到改善。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常常會更新不少健康科普,胡斌和團隊也參與其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公眾健康意識,普外科的醫務人員設立了專門的健康宣教欄,提供最新的醫學知識和疾病預防信息,掃描二維碼,患者就能直接獲取有關疾病的詳細信息,這些健康知識既有腸道疾病的預防措施,也有手術后康復的指導,形式生動,易于理解與傳播。
每年,胡斌都會參與到大型的義診活動中,為偏遠地區的群眾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和疾病咨詢。“尤其是腸道疾病、甲狀腺疾病等常見病,定時的健康體檢能幫助大家早發現、早治療”,胡斌說,“早一點發現,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如今,普外科正按照醫院的部署,緊鑼密鼓推進創建三甲醫院工作任務。在學科的發展規劃中,下一步,普外科擁有1個目標,即省級重點專科,2個發展方向,即亞專科縱向發展、腫瘤多學科協作橫向發展,開設3大亞專科,即消化道腫瘤、甲狀腺疾病和疝與腹壁外科,且具有胃結直腸腫瘤治療同質化、疝與腹壁外科治療微創化、惡性腸梗阻治療手段多樣化、胸乳疾病專業化這四大特色。
撰文:張國威、張璐
攝影:李鈞
(原文刊登在《南方日報》2025年1月17日 AⅡ04版)
一審:胡斌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