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生存率”是判斷癌癥病人治療后恢復情況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24年發布的報告,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較10年前總體提高約10個百分點。在“腫瘤慢病化”“帶瘤生存”理念下,縣域腫瘤專科在腫瘤診斷、治療與康復,以及分級診療體系構建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強化學科建設,細化亞專科,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特色,在開展腫瘤化療、免疫、靶向、介入、康復等規范化治療的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全程參與腫瘤的綜合治療,不斷突破難點、堵點,引領縣域腫瘤綜合診療水平,點亮腫瘤患者生的希望。
隨著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專科能力建設不斷加強,越來越多腫瘤患者在縣域內就能獲得一站式優質診療服務。據統計,近5年來,該院腫瘤科住院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分別為2592人次、3292人次、3628人次、4000人次、5200人次。
“第四大手段”
用一根針“燙死”或“凍死”腫瘤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微創介入治療已成為繼外科手術、化療、放療之后的“腫瘤治療第四大手段”。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這類“針尖下的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中晚期癌癥患者創造了更多生的希望。
時間回溯到一年前,一根針“燙死”腫瘤的“黑科技”在一位肝癌患者身上真實上演。
時年68歲的楊伯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因反復腹脹到該院就診。感染科收治入院后,完善腹部增強CT顯示:“考慮肝S8段肝癌;肝硬化、脾大、腹水、門脈高壓,側支循環形成;腹腔多發增大淋巴結;門靜脈主干及分支栓子”。
腫瘤科會診時發現,楊伯肝腫瘤位置臨近橫膈,大小約2.2厘米,處于肝硬化失代償期,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 B級。這意味著,患者肝臟損害程度較嚴重,手術風險偏大。綜合病情和年齡,醫院在征得本人及其家屬同意后,將楊伯轉入腫瘤科,接受CT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治療。
所謂微波消融,是一種針對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手段。在CT的實時引導下,醫生將微波消融針準確地插入目標腫瘤病灶。針尖發射的微波高速振動,引起周邊腫瘤組織迅速發熱,產生60℃—100℃的高溫。在高溫作用下,癌細胞發生蛋白質變性,腫瘤被精準地“燒毀”。
經過1個多小時的手術,楊伯的肝腫瘤被摧毀。1個月后,楊伯返院復診,CT提示肝腫瘤完全消融。
同樣是“一根針”,除了可以“燙死”腫瘤,還能通過冷凍消融術“凍死”腫瘤。早在2013年,該院腫瘤科成立的第三個年頭,就已經在皮膚癌患者身上成功實施氬氦刀冷凍消融減瘤手術。
那年,80歲的李婆因左臉頰側皮膚腫塊逐漸增大,且1個月前出現腫物潰爛到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就診。此前,她已確診皮膚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并在廣州一家腫瘤專科醫院進行口服化療藥治療。然而,李婆無法耐受化療的副作用,便自行停藥。
面對這樣一位腫瘤面積大、生長快,難以耐受化療的高齡患者,如何開展抗癌治療?該院腫瘤科決定采取氬氦刀冷凍消融術。
與微波消融術類似,冷凍消融術也是一種把消融針插入目標腫瘤病灶的局部治療手段。不同的是,這種技術利用高壓氬氣釋放過程大量吸收熱量的特點,讓針尖處的溫度瞬間可降至零下140℃,從而在周邊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冰球慢慢溶解之后,癌細胞就會壞死。
腫瘤科在為李婆進行冷凍消融術時,實施“冷凍15分鐘,復溫5分鐘”循環2次,精準滅活腫瘤細胞。術后兩天,患者出現發熱、白細胞升高癥狀,考慮腫瘤壞死組織感染,醫生對她進行了壞死組織清除術。直至今日,李婆左側臉頰再未復發皮膚癌。
“消融術不僅能精準清除腫瘤細胞,還能激發自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既對原有腫瘤細胞產生持續攻擊,也有效抑制新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徐穩深介紹,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精準性高、局部療效好、可重復性強等優點,為癌癥晚期患者以及早期原發性肝癌、肺癌患者提供了“不開刀也能長期生存”的可能。
△ 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徐穩深在查房。
作為惠州首批開展腫瘤介入治療的醫院,如今,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已能熟練開展經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微波消融治療、氬氦刀冷凍消融治療、經皮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PTCD)及膽道支架植入等多種微創介入治療手段。據統計,自2023年9月搬入新院區以來,腫瘤科已累計開展介入手術119臺。
“癌癥治療手段日新月異,現在很多晚期癌癥就像慢性病一樣,患者可以實現‘帶瘤生存’。”徐穩深表示,局部介入治療結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化療等手段,可以有效幫助腫瘤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化療新常態
為患者抗癌之路搭建“生命線”
作為腫瘤治療的傳統手段之一,化療是大多數患者抗癌的必經之路。如何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化療服務,是一家醫院腫瘤科專科建設的關鍵一環。
“我們從2010年建科初期就陸續在臨床中開展化療,擁有專業的化療團隊和豐富的化療經驗。”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曾繁開介紹,近年來,國內腫瘤規范化治療逐漸成熟,該科嚴格遵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公布的指南為患者進行化療,基本可實現腫瘤化療“大病不出縣”。
對輸液化療的患者而言,治療的順利完成,離不開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血管通路。為守護好患者的“生命線”,該院腫瘤科從2019年開始推廣實施PICC置管(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
“鉑類化療藥的神經毒害性大,對外周血管破壞性強,后期可能會造成血管壞死。”腫瘤二區護士長、副主任護師張美霞介紹,PICC置管是利用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從而避免化療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加上大靜脈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沖稀化療藥物,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
不久前,肝癌患者李生在住院治療20多天后,選擇在左上臂進行了PICC置管。“一天要打三瓶,每次打針都很疼,而且輸液太多,兩只手已經沒地方扎針了。”李生說,PICC置管不僅解放了他的雙手,還特別實惠,經過醫保報銷只用自費幾十塊錢。
目前,腫瘤科已有8名專業技術人員具備PICC置管資質,累計完成PICC置管近600例,對解決置管困難及并發癥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該科還在2024年底“上新”了臂式輸液港新技術,為需要長期化療的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且安全的輸液方式。
“臂式輸液港是一種新型的植入式給藥裝置,通過將港體植入患者上臂的皮下組織與靜脈相連,為患者提供長期的靜脈輸液通路。”張美霞表示,與外露的PICC置管相比,輸液港埋于皮下,日常無需防水,感染風險小,可永久保留在體內,更加方便和美觀。
“以前輸液港費用高,我們雖然掌握了技術,但一直沒有推廣開展。”張美霞透露,輸液港納入集采后,每套價格從5000多元降至1500元,患者醫保報銷后僅自費兩三百元。這樣一來,腫瘤患者可以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2024年5月,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開設了日間化療服務,為具備自理能力、無化療禁忌和嚴重內科并發癥、治療方案簡單的患者提供“走讀式”化療選擇。“白天住院治療,晚上回家休養,醫保還能報銷”逐漸成為縣域內腫瘤患者治療的新常態。
△ 腫瘤二區護士長張美霞在為患者做護理。
家住博羅縣石灣鎮的肺癌患者黃生是日間化療新模式的受惠者之一。以前,黃生平均每個月都要住院兩三天,進行免疫治療。自從有了日間化療,他只需早上到醫院注射免疫藥,下午就能回家,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這樣省去了辦理住院和出院的流程,縮短了住院等候和治療時間。”他說,日間化療可以由醫保報銷,治療費用比住院化療更低,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長期腫瘤治療帶來的經濟負擔。
數據顯示,迄今為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已開展日間化療891人次。
中醫輔助治療
讓中晚期癌癥患者生活得更有質量
葛洪、鮑姑為代表的名醫名家,“南藥寶庫”羅浮山……博羅縣不僅中醫藥文化歷史底蘊深厚,中醫藥資源稟賦也得天獨厚。依托當地的中醫藥優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在開展化療、免疫、靶向、介入、康復等規范化治療的基礎上,全力將中西醫結合打造成為腫瘤治療的特色名片。
醫學博士李斐是該院去年新引入的中醫腫瘤人才。她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廣東省名中醫羅仁教授,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以(共同)一作發表SCI論文5篇,擅長惡性腫瘤的中醫綜合治療。
△ 腫瘤二區副主任、醫學博士李斐在為患者診療。
“在大部分縣級醫院,早期腫瘤患者相對較少,大多數還是癌癥晚期、惡性程度較高、預后不太好的患者。”李斐介紹,這類中晚期癌癥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的全身治療,常常伴隨著惡心、嘔吐、腹瀉、便秘、四肢末梢刺痛等一系列副作用。中醫輔助治療可以緩解副作用,讓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更舒服。
去年6月,時年59歲的鐘姨確診為肺癌伴縱膈、左肺門淋巴結、雙肺、肝、骨多發轉移,按照“貝伐珠單抗靶向+卡瑞利珠單抗免疫”聯合“培美曲塞+卡鉑”方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進行化療。然而,由于鉑類化療藥的高致吐性,鐘姨每次化療都會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癥狀,食欲大幅下降。每次出院后,沒等她的食欲完全恢復,新的化療療程就又開始了。
化療的副作用讓鐘姨飽受折磨,如何讓她更舒適地完成抗腫瘤治療?此時,中醫綜合治療便派上了用場。從去年10月開始,每次化療前一天,醫生會為鐘姨實施皮內針及止嘔貼治療,通過對穴位的刺激,達到溫中止嘔、和胃降逆的功效;出院后,輔以中藥湯劑內服,促進食欲的恢復。在中醫治療的輔助下,鐘姨惡心嘔吐的情況明顯緩解,順利完成了后續的化療。
中醫綜合治療不僅可以緩解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抗腫瘤治療的副作用,還能為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肺癌患者張伯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23年8月,張伯確診為右肺小細胞肺癌伴右肺、縱膈淋巴結轉移,同時伴有間質性肺炎。在抗腫瘤治療過程中,他的間質性肺炎癥狀卻逐漸加重。去年5月,他咳嗽、氣喘愈發嚴重,無法正常生活,于是到該院腫瘤科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張伯的身體狀態已無法繼續化療、靶向治療等抗腫瘤治療,轉而采用中藥潤肺養肺法進行治療。出院后,他也繼續堅持中醫綜合治療,最終肺部功能得到改善,沒有明顯咳喘癥狀,基本恢復正常生活。
△ 腫瘤二區護士長張美霞指導護士為患者做護理。
張伯去年7月、8月復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癌原發病灶均較前縮小,雙肺間質性肺炎病灶也較前吸收;去年10月、12月復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癌原發病灶較前相仿,雙肺間質性肺炎病灶較前大致相仿。中藥潤肺養肺法的療效,讓張伯和他的家屬倍感欣喜。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中西醫治療是互補。西醫治療更關注腫瘤有沒有縮小,中醫治療更關注病人本身的感受,主張與腫瘤和諧共存。”李斐介紹,該院腫瘤科將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相結合,創新開展以西醫治療手段為主導,同時輔以中醫個體化治療的綜合性醫療模式,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了讓腫瘤患者高質量“帶瘤生存”,腫瘤科還開設了中醫腫瘤專科門診,專門為腫瘤患者提供全方位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服務。目前,該院中醫腫瘤專科門診服務患者687人次,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服務患者986人次。
安寧療護
讓生命“最后一公里”更有溫度
如何更有質量地過完人生的最后階段、更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這不僅是許多腫瘤患者和家屬的困擾,也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醫護人員正在解答的課題。
尤其是,當癌癥發展到終末期,癌痛以及其帶來的負面情緒猶如揮之不去的陰霾,嚴重影響著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了讓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更有溫度,大約3年前,該院腫瘤科探索開展安寧療護工作,為腫瘤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離世。
“有沒有痛?睡眠怎么樣?為什么睡得不好,是焦慮還是疼痛?”腫瘤科一區護士長、主管護理師胡秀慧說,每天護理查房,護士們都會了解住院患者的疼痛和睡眠情況,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以便及時給予規范性的安寧療護干預措施。
正是得益于安寧療護服務的發展,該院腫瘤科的護士們收到了一份畢生難忘的護士節禮物——一位尤文肉瘤患者的父親送來的蛋糕。
“他說這是他女兒臨終前的遺愿,感謝護士兩年來對自己癌癥的照顧和疼痛的緩解。”張美霞記得,那是一位20多歲的女孩,患有一種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常見的惡性原發性骨腫瘤——尤文肉瘤。到了終末期,癌癥發生了腦轉移,她經常陷入昏迷,也就成了腫瘤科的常客。
這份“來自天堂的感謝”,是對該院腫瘤科安寧療護工作的鼓勵。“安寧療護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張美霞希望,未來能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藥師、疼痛管理師、營養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更多力量參與其中,讓更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保持更高的生活質量。
從靶向、介入、化療、免疫等規范化治療到中醫輔助個性化診療,從醫學治療到安寧療護……過去15年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踔厲奮發、步履不停,始終以規范化腫瘤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為診療原則,努力為患者帶來更全面的綜合治療及最大化治療效果。
在徐穩深和曾繁開帶領下,腫瘤科發展成為一支由11名醫生、33名護士組成的醫護團隊,設有76張住院病床、20張日間化療病床。該科不僅曾獲評醫院“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項目先進集體”,還是廣東省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廣東省肺部腫瘤精準治療專科聯盟單位。
△ 腫瘤科醫護團隊研討病例。
2023年11月23日,該院腫瘤科正式分為腫瘤一區和腫瘤二區,旨在打造成為以腫瘤內科治療、微創治療、外科治療、放療為主的腫瘤治療中心。其中,腫瘤科一區重點發展治療胸腹部腫瘤,腫瘤科二區重點發展治療血液性疾病、頭頸惡性腫瘤、骨軟組織肉瘤,皮膚及附件惡性腫瘤。
“理想情況下,縣級醫院的腫瘤科應該是縣域內的腫瘤防治核心,并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診療服務。”徐穩深說,目前,該院仍在持續推進“一科兩區”建設,并計劃今年引進先進設備,探索腫瘤治療新路徑,打造縣域全方位腫瘤治療高地。(文中提及患者均為化名)
撰文:于蕾、張璐
攝影:聶洪鈺
(原文刊登在《南方日報》2025年1月17日 AⅡ03版)
一審:徐穩深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