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當腎衰竭達到一定程度時,需要進行腎臟替代治療。目前我國有終末期腎臟ESRD病人總數約100萬,數量較大,血液透析(血透)是終末期腎病患者重要的替代治療手段,成為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希望之光。
但治療期間患者如果沒有做好護理,很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這樣不僅會增加醫藥費和住院時間,而且還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所以,掌握好血液透析前、中、后的注意事項,不僅可以提高透析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生活質量也會進一步改善。
透析前的注意事項
一、飲食管理
1、蛋白質攝入:血液透析患者需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瘦肉、魚類、蛋類等,以維持營養平衡,攝入不足容易導致蛋白質缺乏引起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然而,過量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因此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攝入量。
2、控制液體攝入:透析期間液體攝入量需嚴格控制,一般建議前一天尿量+500ml,避免加重心臟負擔和引起高血壓。
3、限制鈉、鉀、磷攝入:血液透析患者需嚴格控制鈉、鉀、磷等電解質的攝入,以防止高鈉血癥、高鉀血癥和高磷血癥等并發癥的發生,每日鈉攝入量應控制在半啤酒瓶蓋以內,避免食用高鹽食品,如腌制食品、調味品等,每日鉀攝入量應控制在三分之一啤酒瓶蓋以內,避免食用高鉀食品,如香蕉、土豆、谷物等黃色的食物,對于高鉀病人,在炒菜時先把蔬菜過水后再進行烹飪,每日磷攝入量應控制在800mg以下,避免食用高磷食品,如動物內臟、堅果、奶制品等(口味辛香的深加工食物都是高磷的重災區)。
4、補充維生素: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以維持營養平衡。
二、控制血壓
過高的血壓對患者的心臟及血管等非常不利,并有可能引發腦出血。服用降壓藥要做到:勤測血壓,按時、定量遵醫囑服藥,如果血壓不穩定的腎友,一定要跟醫生反應,及時調整藥物或透析方案。
三、改善貧血狀態
貧血的常見癥狀有:面色指甲口唇發白,呼吸困難,容易疲勞,頭暈,睡眠不好,心慌等等。改善貧血的方法包括堅持使用促紅素,鐵劑,葉酸,維生素等等。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1、定期檢測,評估透析質量。盡可能每1-3月復查一次腎功能,電解質,血常規,鐵代謝,甲狀旁腺激素等基本的檢查。其他的檢查:胸片、內瘺、心臟彩超、心電圖等,如果干體重拿捏不準、身體有不舒服的情況,這些輔助檢查可以更直觀的幫您看到問題所在。
2、戒煙限酒:吸煙會加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透析效果;酒精會加重肝臟負擔,影響營養吸收。
3、適當運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體質,但避免劇烈運動。
五、規律透析
正常的腎臟功能可以排泄廢物、控制水、鈉、電解質、酸堿,保持機體平衡狀態,還有內分泌和代謝功能,血透患者的腎臟已經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毒素的排出,因此必須通過透析使您體內的尿毒癥毒素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充足的血流量是規律透析的前提。每周透析兩到三次、每次4小時,一周至少12小時的治療時間,是基本的保證。
透析中的注意事項
一、觀察身體反應
1、密切關注自身身體狀況,如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心慌、胸悶、肌肉痙攣等不適癥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處理。
2、注意觀察透析過程中導管口和穿刺口有無出血、滲血等情況,尤其是使用抗凝劑的患者。
二、保持舒適體位
選擇舒適的體位,避免長時間壓迫肢體,導致血液循環不暢。
三、避免感染
透析過程中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在透析室大聲喧嘩、咳嗽、打噴嚏等,防止交叉感染。
四、配合醫護人員
透析過程中嚴格遵守醫護人員的指導,不要隨意調整透析參數或拔出透析管路。
透析后的注意事項
一、休息與活動
透析后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根據身體狀況,可進行適當活動,如散步等,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
二、飲食調整
透析后可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營養物質,但需繼續控制液體和鉀的攝入。
三、觀察并發癥
注意觀察有無低血壓、頭痛、惡心、嘔吐等透析后常見并發癥的表現,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四、血管通路護理
如果是動靜脈內瘺,透析后需觀察內瘺側肢體有無腫脹、疼痛、出血等情況;如果是中心靜脈導管,注意導管有無滲血、紅腫、分泌物等感染跡象,保持導管敷料干燥。
五、心理支持
透析后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患者需保持積極心態,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長期透析的注意事項
一、定期隨訪
遵醫囑定期進行血液檢查、心臟功能檢查、血管通路檢查等,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
二、預防感染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減少感染風險。
三、心血管保護
長期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需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危險因素,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
四、營養補充
長期透析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需根據醫生建議合理補充營養物質,如鐵劑、維生素D等。
五、心理調適
長期透析對患者心理壓力較大,需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生活,必要時可參加患者互助小組,分享經驗,互相鼓勵。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間需嚴格遵守以上注意事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整體生活質量。
一審:林立程
二審:聶洪鈺
終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