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科,是守護新生命的港灣,是新生寶寶收獲愛與健康的地方。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秉承著一切以患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踐行著“守護天使,呵護新生命”的使命,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建+醫(yī)療服務”理念,將專業(yè)醫(yī)療關懷延伸至新生兒家庭。
在某一天的夜晚,新生兒科護士吳文燁的手機屏幕驟然亮起。早產(chǎn)兒小趙媽媽的視頻請求在黑暗中急促閃爍,她指尖劃過接通的瞬間——畫面劇烈搖晃,鏡頭里小葡萄的臉蛋已經(jīng)泛起駭人的青紫。“吳護士!孩子嗆奶沒聲音了!”奶奶的哭喊刺破寂靜。背景里傳來手冊翻動的嘩啦聲,是媽媽顫抖的手指正瘋狂翻閱出院手冊。雖然出院時反復演練過嗆奶急救,但情急之下,對孩子擔憂情緒仍是讓一家人慌了神。
“固定手機!爺爺,讓孩子趴在您左前臂!”吳文燁的聲音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劈開混亂,穩(wěn)住了局面。她盯著屏幕上孩子發(fā)紺的唇瓣,“頭低腳高!右手掌根拍肩胛骨中間,一、二……”
第三下拍擊落下時,一塊乳白色奶塊突然從寶寶口中噴射而出。隨著一聲熟悉又清脆的啼哭,粉潤的顏色重新暈染開在孩子的臉頰上。
這驚心動魄的28秒,后來被小趙全家裝裱在錦旗的金色流蘇里。從外地趕回的父親執(zhí)意要當面感謝:“多虧您那天的指導......”
作為新生兒科隨訪團隊核心成員,吳文燁的微信里藏著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置頂?shù)摹霸绠a(chǎn)天使群”總在深夜彈出消息,那些帶著體溫的焦慮透過屏幕灼燒她的指尖。在古女士的家中,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放慢語速,配合手勢解釋早產(chǎn)兒的護理要點,甚至學會了幾個簡單的維吾爾族詞匯,只為了讓這位年輕的媽媽更安心。而看到小葉家窗臺上反復搓洗的舊尿布,她總是會“恰好”帶了幾包尿布,還笑著掏出一個柔軟的安撫玩偶:“寶寶現(xiàn)在需要更多安全感呢。”
在不眠夜的清晨,是孩子們跌跌撞撞的成長喜訊。
“吳老師,寶寶今天抓住我的手指了!”
“吳護士,我們終于突破四公斤啦!”
“遇見吳護士,是我們最大的幸運。”
評估室的門每次被推開,也總會有驚喜。曾經(jīng)巴掌大的早產(chǎn)兒突然蹣跚著撲進她懷里,那些她親手教過拍嗝姿勢的爸爸媽媽,如今驕傲地舉著發(fā)育評估表。
她的護理包里永遠裝著意想不到的溫暖——細微之處的關懷,讓原本艱難的育兒之路,漸漸有了溫度。
供稿、供圖:新生兒科
一審:何玉云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