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9 點,輪椅碾過走廊的聲響打破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眼科病房的寧靜。一位 97 歲的獨居老人在他遠房侄子的陪伴下緩緩入院,深凹的眼窩里藏著長達六年的黑暗——因復雜病因,他已失明整整兩千個日夜。
剛入院時,老人的焦慮如繃緊的琴弦。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對手術疼痛的恐懼、對術后視力恢復的擔憂,以及對高昂醫療費用的顧慮,讓他始終眉頭緊鎖。眼科護士長黃月梅握著老人布滿皺紋的雙手,用溫和的話語一遍遍耐心地講解,值班護士們也接力般守在床邊,用耐心與關懷漸漸撫平他的不安。在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老人入院后第二天的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的第一天上午9點,眼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楊杰華輕輕揭開術眼敷料的瞬間,老人條件反射般抬手遮擋。久違的光線如萬千銀針輕刺眼瞼,他顫抖著說:“太亮了……” 。黃月梅蹲下身握住老人發涼的手,輕聲鼓勵道:“爺爺,別慌,這是您的眼睛六年來第一次擁抱光明,慢慢來。”老人深吸一口氣,緩慢而莊重地睜開雙眼。渾濁的瞳孔里,世界像被喚醒的畫卷徐徐展開:“我看見了!白大褂上的紐扣,你們的臉…… 還有我侄子!”老人顫巍巍的喊聲驚醒了整個病房。
黃月梅立刻扶住他搖晃的身體,指尖傳來老人掌心細密的汗。當老人指著窗外流淚時,護士長悄悄擦掉自己眼眶里的濕潤。他布滿皺紋的嘴角上揚,眼中閃爍著孩童般的驚喜。當他顫抖著指向藍色床簾,確認這就是記憶中模糊的色彩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生命重綻的力量。
“那是樹!綠色的樹!還有紅裙子的小女孩……” 老人突然哽咽,指尖觸碰臉頰上的濕潤,“這是…… 眼淚嗎?” 黃月梅遞上鏡子,鏡中人紅紅的雙眼如黑曜石般明亮,映照著窗外嶄新的世界:褐色的樹干、淡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還有傾瀉而下的金色陽光,將萬物鍍上鮮活的色彩。
老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擁抱光明,踉蹌著走向窗邊。他們小心攙扶,卻不忍打斷這份渴望。“我想出去走走。” 他的聲音里帶著重生的渴望。楊杰華點頭默許:“慢慢來,你的大腦需要時間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在黃月梅的陪伴下,老人緩緩踱步在走廊。他用目光丈量著曾經只能靠聽覺感知的空間,輕聲感嘆:“原來眼科病房是這樣的……”
夕陽西下,他固執地守在窗邊,看著天空從金紅漸變為紫靄。黃月梅阻止了家屬勸返的動作:“讓他看吧,這六年錯過的風景,他該好好補回來。”暮色中,老人的背影融入漸暗的天色,卻仿佛被光芒籠罩。這場跨越六年黑暗的重逢,不僅是視覺的復蘇,更是生命對光明最動人的禮贊。當明天的第一縷陽光升起,大家知道,光明將永遠成為他生命中最溫暖的陪伴。
當97歲老人顫動的指尖觸碰到久違的霞光,這個動人的瞬間恰如惠州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眼科發展的縮影。技術的迭代始終包裹著醫者初心的溫度——那些蹲下身與患者平視的交流,那些將高端設備與人文關懷編織成網的診療流程,眼科的醫護人員始終相信,每一次瞳孔重聚焦的奇跡,都將成為人類突破生命局限的里程碑。而病床上那抹重獲新生的淚光,正是所有眼科醫護人員永不沉沒的航標。
供稿、供圖:眼科 朱秀梅
一審:宋青山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