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團隊面對一例合并嚴重肺病、無法耐受麻醉的高危腸梗阻患者,團隊憑借成熟的DSA引導下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成功實現“無刀解梗阻”。術后患者迅速恢復腸道功能并康復出院。此次救治不僅延續了該團隊在腸梗阻微創治療領域的優勢,更首次挑戰“麻醉絕對禁忌”病例。
案例回顧
67歲的陳伯(化名)因小腸低位梗阻被送入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時,腹部已脹如皮球,連呼吸都變得吃力。更兇險的是,他患有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纖維化,麻醉耐受極差。經保守治療一周無效,傳統手術風險極高。
“這類患者就像站在懸崖邊,稍一觸碰就可能墜入深淵。”普外二區副主任張喆回憶道。面對保守治療無效、手術無路可走的困境,他與團隊會診后決定啟用DSA引導下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一項無需麻醉和切口的微創技術。
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實時監控下,張喆團隊將一根3米長的特制導管從陳伯鼻腔緩緩送入腸道。導管前端裝有可充氣球囊,注入造影劑后,在X光下形成清晰的標記點。借助腸道自身的蠕動,導管如“探路者”般蜿蜒穿過小腸褶皺,最終精準抵達梗阻近端。
△導管在介入導絲的引導下緩慢而安全的進入梗阻的腸管。
隨后,導管的多側孔設計開始發揮作用:24小時負壓吸引抽吸出淤積的腸液和氣體,3天內累計引流量達1500ml。同時,每日500ml生理鹽水通過導管沖洗腸道,溶解硬結糞石,減少毒素吸收。術后第2天,陳伯恢復了排氣排便。一周后,他的腸道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成功避免了造口手術。
△張喆與團隊在手術中。
腸梗阻導管的“無創”奧秘
這項技術的關鍵在于精準導航與智能導管設計的結合。傳統胃腸減壓管僅能到達胃或十二指腸,而3米長的超導管可深入小腸遠端,直擊低位梗阻病灶。DSA影像如同“透視眼”,實時追蹤導管路徑,避免腸道損傷。導管前端的球囊不僅幫助定位,還能在必要時調整方向,確保引流通暢。
對于心肺功能極差的患者,其核心優勢在于全程無需麻醉,徹底規避了呼吸衰竭風險。此外,導管留置期間可通過注入造影劑同步排查腫瘤、粘連等病因,實現“治療診斷一體化”。住院時間縮短至7-10天,患者術后48小時即可接受腸內營養支持,加速康復進程。
目前,該技術主要適用于三類人群:因肺病、心臟病等無法耐受麻醉的高危患者;術后反復發作粘連性腸梗阻者;以及腫瘤性梗阻需術前過渡減壓者。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普外科團隊的努力下,這場”無刀手術”成為現實,突破傳統治療桎梏,以創新技術為高危患者開辟生路。這根導管,不僅承載著技術的革新,更凝聚了他們對生命的敬畏與堅守。
一審:張喆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