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監護儀的滴答聲、呼叫鈴的催促聲,與患者沉重的呼吸、痛苦的呻吟交織,和著護士溫柔的安撫,共同譜就一曲厚重的生命樂章。我穿梭于病床間,目光緊鎖每一位患者,楊先生的狀況,尤其揪動我的心。
他因開顱術后傷口愈合不良,歷經兩次開顱手術,熬過兩個月治療,神經功能雖已恢復,可手術傷口卻成了“頑固病灶”,遷延不愈。身體的折騰、心理的煎熬,將他推向崩潰邊緣,日夜難眠。
長時間傳統換藥收效甚微,傷口感染持續加重。因我進修過傷口造口專科,管床醫生與我迅速對他的傷口展開專科評估。初見時,他躺在病床上,眉頭擰成“川”字,傷口上黑痂覆蓋,周圍皮膚紅腫,滲液浸濕敷料,異味刺鼻。傳統換藥的劇痛與無果,讓恐懼、無助在他心底瘋長,甚至萌生出放棄的念頭 。
身為神經外科主管護理師、傷口造口專科護士,我明白不同傷口需適配專屬護理方案。綜合楊先生身心狀況,我決定啟用濕性愈合療法。向他解釋時,他眼中閃過疑惑,卻又藏著期待。我輕輕握住他的手:“信我,咱們一起闖過這關 。”
自此,無論上班還是休假,每日為他處理傷口,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出院后,我們通過微信約定返院換藥。每次換藥,我先用生理鹽水輕柔沖洗傷口,去除表面污垢和分泌物再依據傷口情況,精準選用敷料,動態調整護理方案。這套規范的換藥流程從未中斷,貫穿他康復全程,筑起專業保障 。
兩周后,奇跡悄然降臨:堅硬黑痂變得松軟,一點點脫落,傷口肉眼可見地好轉。換藥時,我放輕動作,像安撫受驚的小鳥,還常跟他嘮嘮傷口恢復細節,幫他把信心一點點“攢”起來。漸漸地,他眉頭舒展,從恐懼焦慮,變得平和樂觀,笑著說“感覺離康復越來越近,多虧了你” 。
待傷口達到植皮條件,楊先生順利完成植皮手術。出院那天,他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往我手里塞紅包,聲音發顫:“是你給了我撐下去的勁兒,這是我的心意 。” 我笑著推開:“你康復出院,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護理患者本就是我的職責 。” 他感慨:“你勤快、溫柔,技術硬還廉潔,不愧是白衣天使 。”
這段經歷,讓我深深領悟:護理,是醫術與溫度的交融。精湛技術修復身體創傷,溫暖關懷撫平心靈褶皺。未來,我愿以專業為帆、愛心為翼,在守護生命的航程里,書寫更多溫暖篇章,讓護理的光,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復之路 。
供稿、供圖:神經外科一區 徐淑霞
一審:曾淑媛、黃秀梅、黃瑞珠、蔡萬興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