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收到來自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一封表揚信,信中高度贊揚了婦產科門診護士陶繼蓉和門診護士陳敏。兩位護士在下班途中化身“馬路天使”,以專業素養和溫暖善舉,為一位意外摔傷的老人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這感人的一幕,正是我院醫護人員職業本能的真情流露。
危急時刻,白衣天使挺身而出
5月29日下午,陶繼蓉與陳敏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開車回家的途中,后方突然傳來“嘭”的一聲悶響。“從后視鏡看到一位男子和摩托車一起摔倒在濕滑的路面上!”陳敏回憶道,當時兩人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靠邊停車奔向傷者。
眼前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傷者是一位老人,摩托車重重壓在他的腿上,車上掉落的螺絲刀直接扎到了腳背,摩托車鎖頭也砸在腳面上,傷口又長又深,鮮血從腳背中不斷涌出。
她們合力扶起并移開摩托車,陶繼蓉小心攙扶傷者移至路旁花壇坐下,陳敏則半跪在地,一邊詢問他意識狀態和病史一邊聯系其家屬,并撥打了醫院120急救電話。談話中了解到傷者姓林,在本地居住。
在確認林先生神志清醒、無明顯脊柱損傷風險后,面對不斷滲血的傷口,她們就地取材,急中生智果斷拆開隨身攜帶的備用無菌口罩,將其折疊成厚實的敷料,穩穩按壓在傷口上實施壓迫止血。“當時車上沒有紗布,無菌口罩就是最合適的急救材料了。”陶繼蓉解釋道。
得知家屬無法立刻趕到時,看著林先生痛苦的面容和車來車往的危險環境,她們決定守護在旁。不到五分鐘,伴隨著急促的鳴笛聲,我院救護車就已抵達現場。醫護司機團隊高效協同,迅速將林先生抬上擔架送往醫院。兩位護士還細心地請急救人員幫忙將散落一地的摩托車碎片移至安全路邊,并再次通知家屬直接前往醫院。
善舉暖人心,熱線載譽歸
林先生被迅速收入我院手足外科/燒傷/整形科。經診斷,其右足背嚴重撕裂傷,兩條肌腱斷裂,需立即手術。
住院治療11天后,林先生情況穩定并出院。期間,其家人滿懷感激,多次聯系兩位護士表達謝意,并遞上了紅包,都被陳敏和陶繼蓉拒絕了!陳敏說道:“我們是醫務工作者,碰上了幫忙是應該的。即使不是我們,別人也會伸手的。”這份質樸的醫者情懷深深打動了患者家屬。他們特別致電惠州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鄭重點名贊揚陶繼蓉和陳敏的專業素養與高尚品德。
△陳敏在工作中。
△陶繼蓉在練習急救。
仁心相傳,醫者精神常在
這樣的善舉,我院并非孤例。在去年,我院神經外科二區副主任醫師、共產黨員黃善華在下班途中路遇嚴重車禍。面對傷者連續兩次心臟驟停的生死關頭,他挺身而出,跪地實施心肺復蘇,為搶救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其見義勇為行為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任何時候都需要有第一個沖上去的人。我只是剛好是這個人,做了一名黨員、一名醫生該做的事。”黃善華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博醫人的共同心聲。從醫多年的他,多次參與交通事故現場搶救,他深有感觸:“如果現場出了事故,只要有人上前,哪怕只是撐傘,就會有其他人愿意前來搭把手。這能為醫務人員施救爭取更多寶貴時間。”
從黃善華關鍵時刻的“黨員先鋒”擔當,到陶繼蓉、陳敏護士源自“天使本能”的街頭守護,陶繼蓉、陳敏等醫護人員用實際行動證明:救死扶傷,不分院內院外;仁心仁術,不論是否身著白衣,他們的善舉,是深入骨髓的職業本能,是“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職業精神的生動詮釋。
當專業成為本能,當仁心成為習慣,每一次在院外的挺身而出,都是醫者仁心的生動體現。在羅浮山下,在東江之畔,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身影,不僅為困境中的人們點亮希望之光,更不斷夯實著這座城市的文明基石,彰顯著醫者仁心的中藥價值與時代力量。
供稿:新媒體運營中心 葉毅艷
供圖:門診陳敏、門診婦產科陶繼蓉
一審:葉毅艷
二審:聶洪鈺
終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