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高溫炙烤著大地,醫院急診醫學科里,因中暑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多。其中,最兇險、最需警惕的便是被稱為“重癥中暑”的熱射病。這種疾病為何如此可怕?普通市民又該如何有效防范?帶著這些問題,小編采訪了醫務部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燕平,請她講解炎炎夏日如何預防熱射病。
認識熱射病:高溫高濕中的致命危機
王燕平首先明確了熱射病的本質:“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癥中最致命的情況,它本質上是重癥中暑。” 她解釋道,當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的溫度調節功能會失衡,體內產生的熱量遠遠超過散發的熱量。這種失控狀態會導致核心體溫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超過危險的40℃紅線。此時,患者不僅會感到皮膚灼熱,更關鍵的是會出現意識模糊、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并伴隨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其后果極其兇險,死亡率很高。
識別危險信號:體溫與神經癥狀是關鍵
能否快速識別熱射病的征兆,直接關系到患者健康。王燕平詳細描述了其典型表現,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標志,就是核心體溫飆升超過40℃。同時,中樞神經系統會遭受嚴重打擊,早期可能表現為異常的倦怠、嗜睡,行為舉止怪異,甚至出現幻覺。患者會伴隨全身多系統崩潰的癥狀:劇烈的頭痛、惡心嘔吐、皮膚灼熱潮紅、呼吸急促、心跳過速,以及肌肉痙攣或無力。嚴重時,患者會陷入癲癇發作或昏迷狀態。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即使度過急性期,也可能遺留長期神經損傷,如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語言障礙或行走不穩。
構筑安全防線:科學預防是重中之重
面對炎炎夏日的“烤”驗,王燕平提供了具體且實用的預防策略:
炎熱的夏季,尤其是中午到下午四點這段時間,陽光毒辣,氣溫最高。市民應盡量減少此時段的外出活動。如果必須出門,務必做好防護:戴上遮陽帽和太陽鏡,涂抹防曬霜,并盡量選擇在有樹陰或遮擋的地方行走,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
在室內,保持通風良好至關重要。合理使用空調、風扇等設備可以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和濕度。王燕平特別提醒空調使用的注意事項:“空調溫度建議設定在26℃左右比較適宜。” 溫度過低導致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同時,要記得定期清潔空調濾網,保證空氣清新。但使用空調時,也千萬別忘了及時補充水分。
高溫環境下,人體大量出汗,水分流失極快。王燕平強調補水的重要性:“一定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喝。” 推薦飲用白開水、淡鹽水或綠豆湯等清涼飲品。需要嚴格避免的是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它們會加速身體脫水。
在穿著上,應選擇淺色、輕薄、透氣且寬松的衣物,這有助于身體散熱,降低中暑風險。緊身、不透氣的衣物則會阻礙散熱,應盡量避免。
飲食方面,多吃像西瓜、黃瓜、西紅柿這樣富含水分的蔬菜水果,既能補充水分又能獲取維生素;要少吃辛辣、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減輕身體負擔。最重要的是,要時刻關注自己和身邊人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頭暈、乏力、惡心等中暑的苗頭,” 王燕平強調,“必須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并嘗試用濕毛巾擦拭等物理方式降溫,這是阻止情況惡化發展為致命熱射病的關鍵一步。”
王燕平強調,熱射病絕非普通的中暑不適,它是一場由高溫引發的全身系統性災難。她呼吁市民務必破除僥幸心理,將科學防暑降溫的措施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習慣中。“防暑意識多一分,健康風險就少一分。” 只有每個人都掌握并踐行這些科學的應對之道,才能在持續的高溫天氣里,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構筑起堅實的防線。
本內容僅供健康知識科普,不作為診療建議。
供稿:新媒體運營中心 魏廷恩
一審:副主任醫師 王燕平
二審:聶洪鈺
三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