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尖的使命不熄,醫者仁心的守護如磐。在2025年中國醫師節之際,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授予神經外科二區副主任、主任醫師戴兵“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名醫”稱號。
從無影燈下精準的刀鋒游走,到重癥監護里與死神的無聲較量,他以精湛技藝托起生命的重托,以醫者擔當點亮希望的微光,更以仁心化解生死邊緣的焦慮。今日,讓我們跟隨這位“生命中樞”守護者的足跡,一同探尋那份在神經外科重癥戰場上的無畏堅守與生命溫度。
從醫之路:步步深耕,邁向重癥前沿
1994年夏天,剛從湖北醫藥學院(原鄖陽醫學院)臨床醫療系畢業的戴兵,帶著對醫學的赤誠走進了葛洲壩中心醫院的外科診室。彼時的他或許沒想到,這開啟了他三十多年與病魔搏擊的征程。
"醫學不等人,更容不得半點含糊。" 這是戴兵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一路精進的真實寫照。2000年,他奔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修神經外科專業,同時攻讀在職研究生,把前沿的神經外科技術裝進腦海;2006年,他完成“重型顱腦復合傷搶救研究”立項并結題,為重癥救治積累了寶貴經驗。
學無止境,2008年,戴兵成功考取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資格證,成為科室里能獨當一面的骨干。2013年,他加入博羅縣人民醫院,開啟職業生涯的新篇章,并于2016年考取主任醫師資格證。2018年博羅縣人民醫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正式共建緊密型醫聯體,隨后,在市中心人民醫院派駐博羅分院專家羅洪海的指導和支持下,戴兵率先開展神經外科介入治療,這一技術填補了縣域醫療技術空白。此前,本地腦血管病患者常需輾轉外地求醫;如今,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復雜病例的介入治療已成為科室常規技術,普惠博羅患者。
戴兵始終不忘醫者初心,一項項技術的突破、一個個成功救治的病例,既是對他專業能力的肯定,也激勵著他肩負起更重的責任,繼續守護縣域神經重癥患者的生命線。時光荏苒,從同濟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的青澀學子到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神經外科管理分會委員以及惠州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委,戴兵的每一步都扎實堅定,在國家專業核心期刊發表的7篇論文,凝結著對臨床難題的深入鉆研。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與技術突破,更源于他對神經外科領域的執著深耕、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始終以患者為中心的堅守。
手術臺上:精準如尺,傳遞生命溫度
神經外科被稱為 "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每一臺手術都考驗著醫生的技術與心態。戴兵的手術刀,既能在毫米之間精準操作,也能傳遞出對生命的溫柔。
2017年,82歲的患者因雙下肢無力入院治療,頭顱CT顯示其腦內有兩個分別約84ml、61ml的巨大占位病變,同時合并腦萎縮、腔隙性腦梗塞等多種老年病。風險高、難度大,戴兵與團隊認真研判,在充分討論病例后,他毅然拿起手術刀。“老人年紀大,但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就不能放棄。”他在顯微鏡下精細操作,手術長達5個小時,最終完整切除病變。23天后,老人精神、肌力明顯改善,順利出院。
博羅是“世界長壽之鄉”,意味著戴兵日常面對的腦血管病患者中,八九十歲的老人十分常見。許多高齡患者因頭暈摔倒后就醫,CT檢查常揭示出由腦血管淀粉樣改變引發的小腦出血。面對高齡狀態和復雜的CT影像,家屬對手術風險往往顧慮重重,陷入深度糾結。戴兵針對這類神志清醒或反應較好的患者,會耐心細致地與家屬溝通,解說精準定位穿刺置管引流術式的顯著優勢:創傷微小、費用相對低廉。通過這種微創、精準的治療方案,戴兵和團隊已成功治愈了許多高齡腦出血患者,讓他們重獲健康。
醫者仁心:換位思考,堅守生命囑托
“我們要經常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戴兵常對年輕醫生說。在神經外科重癥病區,面對的不僅是急危重癥患者,還有因恐懼而瀕臨崩潰的家屬。
這種換位思考,尤其體現在對漫長恢復期患者的規劃治療上。許多顱腦損傷患者雖經手術挽救了生命,仍需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昏迷恢復期。戴兵會根據患者腦部受損的具體部位、結合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的動態變化趨勢,為家屬勾勒出一個客觀、階段清晰的治療藍圖,并教會家屬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觀察和判斷方法。這不僅減輕了家屬面對未知的焦慮,更旨在為那些有希望清醒的患者,創造一個穩定、積極、充滿信心的治療環境和氛圍。
他至今記得多年前那個臨近年關的夜晚:一名工地腦外傷患者術后出現躁狂癥狀,家屬誤以為其 “瘋了”,加之又擔心高昂的醫療費,竟悄悄離開了醫院。“當時戴兵心里又急又氣,但更多的是理解——他們是真怕了。” 戴兵沒有放棄,帶著團隊繼續為患者治療。直到年后,家屬懷著忐忑與愧疚回到醫院,看到清醒的親人時,突然跪地痛哭,直言感謝。戴兵在采訪中說道:“那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這份對生命的堅守,在搶救“無名患者”時更顯擔當。曾有一位遭遇交通事故的年輕傷者,急診開顱術中遭遇兇險的矢狀竇破裂大出血,同時合并休克,命懸一線。戴兵帶領團隊果斷進行雙側開顱止血,并緊急協調大量輸血資源,歷經艱難成功完成手術,將傷者轉入重癥監護。當遠在貴州的家屬聞訊趕來時,面對昏迷的親人、復雜的交通事故和無力承擔的費用,頓時陷入絕望、不知所措。戴兵團隊沒有退縮,一方面積極為傷者進行后續治療,一方面全力協調醫院的醫患辦等部門介入。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傷者不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進入康復階段,事故調查也取得進展。
“換位思維、尊重生命”是戴兵一貫的行醫理念。在臨床帶教中,他以嚴格著稱,卻也因此讓年輕醫生們受益匪淺。許多醫生在輪科時認識他,雖對他的嚴謹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尊重與信任。
從青蔥學子到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從臨床新兵到醫院名醫,戴兵用三十一年的堅守與奉獻,詮釋了醫者的責任與擔當。他手握柳葉刀,在精密復雜的大腦中探尋生機;他心懷仁愛,在生死邊緣傳遞溫暖與力量。在神經外科重癥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生命衛士”。
供稿:新媒體運營中心 葉毅艷
供圖:神經外科二區 戴兵
海報:新媒體運營中心 魏廷恩
一審:曾誠誠、戴兵
二審:葉毅艷、聶洪鈺
終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