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真的不想一輩子掛著造瘺袋……”52歲的周女士拿著檢查單,聲音里滿是恐懼和焦慮。她怎么也沒想到,反復便血竟是直腸癌惹的禍,更讓她崩潰的是——腫瘤位置距肛門僅2cm,保肛難度極大。
今年2月,周女士因為持續便血一個多月,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我院肛腸科門診就診。檢查結果令人揪心:直腸下段長了個腫瘤,下緣距肛門只有2cm,病理診斷為直腸中分化腺癌。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胡斌仔細查看情況后坦言:“腫瘤的位置這么低,直接手術基本要做永久性造口。”這意味著周女士可能要在腹部留下一個人工肛門,終身與造瘺袋為伴。對注重生活質量的周女士來說,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我要是掛著袋子,怎么帶孫子?怎么出門見人?” 周女士紅著眼眶說。了解到她強烈的保肛意愿,我院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MDT),胃腸外科、腫瘤科、影像科的專家共同研究治療方案。
“直接手術保肛難度大,但可以試試‘新輔助治療’——先通過放化療讓腫瘤縮小、降期,說不定能為保肛創造條件。”會診時胡斌提出新的建議。
這個建議讓周女士重新燃起希望。在手術前的日子里,她在腫瘤科接受了規范的新輔助放化療。治療期間,醫護團隊全程跟進,及時調整用藥、處理副作用,周女士的耐受度超出預期。令人欣喜的是,6個月后復查,腫瘤明顯縮小了,位置也相對“往上挪” 了點,腸周圍的可疑病灶也消失了。“太好了!現在具備手術條件了,保肛非常有希望!”胡斌帶來的好消息讓周女士激動不已。
8月,周女士的手術如期進行。胡斌帶領普外科團隊,為她實施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這種微創術式,比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更適合周女士的情況,是目前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治療的主流先進術式,我院普外科已累計完成超500例。
手術臺上,團隊像“拆精密儀器”一樣小心操作:通過幾個0.5-1cm的小孔置入腹腔鏡器械,清晰看到腹腔內的情況,避免損傷膀胱、輸尿管等周圍器官;精準找到供血血管并結扎,防止術中大出血;沿著腫瘤周圍的“安全邊界”分離、切除,確保腫瘤“連根拔起”;最后用吻合器將剩余腸管連接起來,最大限度保留肛門結構及功能。
“最具挑戰的是在狹小的盆腔里操作,既要保證腫瘤切干凈,又不能碰傷控制肛門的神經。”胡斌說道。三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出血量僅有50ml——相當于普通一次性杯子1/3的量。
術后第一天,周女士就能在床上活動;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了;第三天開始喝流質飲食。更讓她開心的是,術后恢復良好,沒有出現尿失禁、吻合口出血等并發癥。
“現在感覺很好,再也不用發愁失去肛門的痛苦了!” 出院前,周女士特意給胡斌及普外科醫護團隊送了面錦旗。術后病理報告也證實了腫瘤切除得很徹底,切緣沒有殘留癌細胞。
胡斌介紹道:“像周女士這樣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關鍵在于‘個體化方案’——能保肛的絕不輕易放棄,絕不放過每一絲機會!”
治病不僅要救命,更要保質量。這正是我院普外科醫護團隊始終堅守的理念:無論病情多么復雜,都要盡百分百的努力,為患者守住尊嚴、守住希望、守住每一個回歸正常生活的可能。
供稿:普外科 甘祿祥
供圖:普外科 胡斌
一審:胡斌、劉躍強
二審:聶洪鈺
終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