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日,醫院收到了兩封來自12345政務服務熱線的特殊函件。不同于常見的投訴與咨詢,這兩通來自12345熱線的反饋,像兩束陽光,照亮了兒童保健中心日常工作的角落,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份 “守護兒童健康”的事業背后,藏著的專業、耐心與深情。
循著這兩封感謝信的線索,我們走進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對話副主任醫師曾媚,試圖探尋:究竟是怎樣的服務,能讓家長主動通過政務熱線表達感激?在兒童保健這一特殊領域,醫者與家長之間,又該如何搭建起信任的橋梁?
不止是簡單看病,更是陪家長度過育兒的迷茫期
“我家寶寶10個月了,體重一直不達標,換了好幾種奶粉都沒用,我和孩子爸爸急得整晚睡不著。抱著試試的心態來博羅縣人民醫院找曾媚醫生,沒想到她不僅仔細檢查了孩子的情況,還跟我們聊了快一個小時,教我們怎么調整喂養姿勢、怎么搭配輔食,連什么時候加水果、加多少都講得清清楚楚。”
第一封感謝信的落款家長李女士,在電話里向12345熱線工作人員反復強調:“曾醫生沒有一點架子,說話特別實在,她知道我們年輕家長沒經驗,還把自己的微信留給了我,說有問題隨時問。現在寶寶一個月長了8兩,我們終于不用愁了!”
而另一封感謝信的背后,是2歲寶寶樂樂的睡眠難題。樂樂媽媽告訴工作人員,孩子從1歲起就頻繁夜醒,每晚要醒五六次,家長長期睡眠不足,甚至出現了焦慮情緒?!叭チ撕脦准裔t院,都說孩子沒病,但就是睡不好。直到遇到曾媚醫生,她不僅給孩子做了全面檢查,還跟我們聊了家里的睡眠環境、睡前習慣,甚至連寶寶穿的睡衣厚度都關注到了。”
按照曾媚制定的“睡眠調整方案”,樂樂媽媽調整了睡前流程,減少了夜間安撫的干預,僅僅兩周,樂樂的夜醒次數就驟減,“現在我們全家都能睡個好覺了,這種幸福感真的沒法形容,必須謝謝曾醫生!”
當將家長的感謝轉達給曾媚時,她卻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其實很多家長來找我們的時候,心里都很焦慮,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治療方案’,更是有人能理解他們的難處,幫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兒童保健科不是簡單的‘看病’,更像是陪家長一起走過育兒的迷茫期?!?/p>
在曾媚看來,兒童保健的核心是“預防”與“指導”。從新生兒的喂養指導、疫苗接種,到幼兒的生長發育監測、行為習慣培養,再到學齡兒童的心理疏導、營養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醫生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凹议L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但他們往往缺乏專業知識,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專業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家長能理解、能執行的方法,幫他們建立信心,這才是兒童保健的意義所在。”
把專業的話說明白,比開藥方更重要
在兒童保健中心的診室里,可以注意到一個特別的細節:曾媚的辦公桌上,除了病歷本、聽診器,還放著一本手繪的“育兒手冊”,上面用簡單的圖畫和文字標注著 “輔食添加順序”“睡眠環境布置要點”“常見哭鬧原因排查”等內容。
“很多家長記不住復雜的醫學術語,用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他們更容易理解?!?曾媚笑著解釋,“比如有家長問‘寶寶多大能吃蛋黃’,我會在手冊上指給他們看:‘6 個月開始加1/4個,觀察3天沒過敏,再加到1/2個,慢慢過渡到整個’,這樣比單純說‘循序漸進’更直觀?!?/p>
這種“通俗易懂”的溝通方式,是曾媚醫生多年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剛入職時,她也曾遇到過“溝通障礙”——明明把喂養方案講得很詳細,家長卻還是執行不到位;明明反復強調了睡眠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卻因為“不忍心”而半途而廢?!昂髞砦也虐l現,不是家長不配合,而是我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可能聽不懂‘生長曲線偏離’,但能聽懂‘寶寶體重增長慢,可能是營養沒跟上’;他們可能不知道‘睡眠周期紊亂’,但能理解‘寶寶睡前玩太瘋,晚上容易醒’?!?/p>
從那以后,曾媚開始有意識地“轉換語言”,把專業的醫學知識“翻譯”成家長能聽懂的“家常話”。比如面對“寶寶挑食”的問題,她不會說“長期挑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生長發育”,而是會告訴家長:“你看寶寶現在身高比同齡孩子矮一點,要是每天能多吃一口蔬菜、一口肉,慢慢就能趕上來了,咱們先從他喜歡的蔬菜開始,比如把胡蘿卜做成小丸子,他可能就愿意吃了。”
“把專業的話說明白,比開藥方更重要?!痹恼f,兒童保健中心的“治療方案”,大多需要家長在家中執行,如果家長不理解、不認同,方案再好也沒用。為了確保家長“完全理解”,她還會在溝通結束后,讓家長“復述一遍”:“比如我教完輔食添加方法,會問家長:‘你跟我說,明天給寶寶加輔食,第一步做什么,加多少?’如果家長說得不對,我再補充,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回家后能做好?!?/p>
這種“較真”的溝通態度,換來了家長們的高度認可?!霸t生講得太詳細了,連老人家都能聽懂,現在家里老人帶娃,都按曾醫生說的做,特別放心。”“之前去別的醫院,醫生幾分鐘就看完了,問多了還不耐煩,曾醫生不僅耐心聽我說完,還主動問我有沒有其他問題,這種感覺特別好?!?/p>
除了“說清楚”,曾媚還格外注重“聽進去”。她的診室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抱著孩子,絮絮叨叨地說著孩子的日常——“他昨天吃了兩口粥就不吃了”“晚上睡覺總是翻來翻去”“今天又咬了別的小朋友”,而曾媚則一邊記筆記,一邊時不時點頭回應:“我明白你的擔心”“這種情況很常見”“咱們一起想想辦法”。
“家長最需要的,是被理解。”曾媚說,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焦慮,甚至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好爸爸”。這時候,醫生的傾聽和認可,比任何建議都重要?!坝幸淮?,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夜醒的問題哭了,說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我先安慰她,告訴她‘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不是你的錯’,等她情緒平復了,我們再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后來她告訴我,那天我跟她說的‘不是你的錯’,讓她心里輕松了很多?!?/p>
為了讓家長在“非診療時間”也能找到幫助,曾媚還主動提供個人微信和科室電話。“很多家長遇到緊急情況,比如孩子突然嘔吐、發燒,不知道該怎么辦,晚上又不想去急診,這時候能聯系到我,他們會更安心?!痹牡奈⑿爬?,有近500位家長好友,每天下班后,她都會花很長時間耐心回復家長的咨詢,從“寶寶發燒怎么物理降溫”到“輔食吃多了腹脹怎么辦”,再到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么引導”,她總是耐心解答。
“有時候也會覺得累,晚上11點還在回復消息,但看到家長說‘謝謝曾醫生,我放心了’,就覺得很值。”曾媚說,這種“隨時能聯系到醫生”的安全感,是建立醫患信任的關鍵?!凹议L信任你,才會愿意聽你的建議,才會認真執行方案,孩子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p>
“老大找她,老二還找她”,患者粘性背后的“用心守護”
在兒童保健中心,很多家庭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在曾媚這里做體檢、接受指導,等到家里添了老二、老三,家長依然會選擇她;還有不少家長,會主動把曾媚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同事,甚至“組團”來就診。
“我家老大從滿月起就在曾醫生這里體檢,現在已經上小學了,身體一直很好。去年老二出生,我沒猶豫,直接掛了曾醫生的號?!睆埾壬f,之所以“認準”曾媚醫生,是因為她“了解孩子的情況,也了解我們家長的需求”?!袄洗笮r候有濕疹,曾醫生不僅給開了藥,還教我們怎么護理,怎么調整飲食,后來濕疹再也沒復發過?,F在老二有點吐奶,曾醫生一看就知道原因,還跟我們說‘跟老大小時候一樣,注意喂奶姿勢就好了’,這種熟悉感讓我們特別放心。”
像張先生這樣的“回頭客”,在曾媚醫生的患者中占比不少。“很多家長第一次來的時候,可能只是因為孩子有某個具體問題,比如喂養、睡眠,但慢慢接觸下來,他們會覺得我們的服務很貼心,就會一直跟著我們。”曾媚說,她的診室里,經常能看到“老熟人”——有的家長帶著老二來體檢,會跟她說“曾醫生,你還記得老大嗎?現在都上幼兒園了,特別健康”;有的家長則會帶來孩子的照片,跟她分享孩子的成長點滴。
這種高粘性的背后,是孩子們“實實在在的改善”。
這種“用心守護”,讓曾媚醫生與家長之間形成了一種“超越醫患”的信任關系?!昂芏嗉议L不只是把我當成醫生,還當成‘育兒伙伴’,有什么育兒困惑都會跟我說,甚至會跟我分享家里的小事?!痹尼t生說,這種信任,是她工作的“動力源泉”,也是她堅持“做好兒童保健”的理由。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團隊協作里的“兒保力量”
在兒童保健中心,曾媚常說:“我的成績,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如果沒有佩玲和文燁,很多工作我根本做不完?!?/p>
曾媚口中的“佩玲”和“文燁”,是兒童保健中心的護士曾佩玲和吳文燁。她們是曾媚醫生的“左膀右臂”,也是家長和孩子眼中的“溫暖姐姐”。
每天早上8點,她們就會提前到崗,整理診室環境,準備體檢工具,核對當天的就診名單。當家長帶著孩子走進診室時,她們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幫家長抱孩子,引導孩子配合體檢?!昂芏嗪⒆右贿M醫院就會哭,我們會先跟他們玩一會兒,比如給他們看卡通貼紙、玩小玩具,讓他們放松下來?!痹辶嵴f,孩子的情緒穩定了,體檢才能順利進行,醫生也能更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在體檢過程中,曾佩玲和吳文燁會密切配合曾媚:幫孩子測量身高、體重、頭圍,記錄數據;協助醫生進行心肺聽診、腹部觸診;給孩子做各種檢測、檢查?!霸谠呐c家長溝通時,她們會主動幫孩子穿脫衣服、整理衣物,讓家長能更專注地聽醫生講解;比如遇到哭鬧的孩子,她們會一邊安撫孩子,一邊跟家長解釋體檢的流程,讓家長不必兩頭操心。
除了協助檢查,曾佩玲和吳文燁還承擔著“健康指導”的工作。她們會根據曾媚制定的方案,教家長如何給孩子做被動操、如何進行口腔護理、如何正確使用體溫計等。
“很多家長雖然聽了曾醫生的講解,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有疑問,我們會手把手地教他們,直到他們學會為止。”曾佩玲說,有一次,一位奶奶不知道怎么給寶寶做被動操,她就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動作要領,還把動作分解成“第一步抬胳膊,第二步彎膝蓋”,讓奶奶更容易記住。
在家長咨詢的高峰期,曾佩玲和吳文燁還會幫忙“分流”——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疫苗接種時間”“體檢預約流程”,她們會直接解答,減少家長的等待時間;對于需要醫生處理的問題,她們會做好記錄,再轉交給曾媚,確保每個家長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這種“無縫協作”不僅提升了服務質量,也讓家長感受到了團隊的溫暖。有位家長在12345感謝信中特意提到:“不僅曾醫生好,科室的護士也特別貼心。
曾媚和曾佩玲、吳文燁的小團隊,是科室服務理念的縮影。她們始終認為,兒童保健不是‘一個人的舞臺’,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賽’——從醫生的專業診斷,到護士的細節服務,再到科室的整體保障,每個環節都不能少。只有團隊齊心協力,才能給家長和孩子提供更優質、更溫暖的服務。”
以愛為帆,以專業為槳
兩封來自12345政務服務熱線的表揚信,不僅是對曾媚的肯定,更是對醫院兒童保健中心整體服務的認可。在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始終是“溫暖服務”的代名詞——從主動分享的微信和電話,到定期組織的育兒講座,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以兒童為中心,以家長為伙伴”的服務理念。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守護兒童健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曾媚說,科室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 “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
曾媚在談到未來時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兒童保健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不僅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還關注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方面。未來,我會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更多關于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的知識,為家長提供更全面的指導。同時,我也會和團隊一起,探索更優質的服務模式,讓更多家長感受到兒童保健中心的溫度。”
在守護兒童健康的道路上,曾媚及團隊就像一束束微光,用專業照亮方向,用溫暖驅散焦慮。他們用兩封12345表揚信背后的故事,詮釋了“醫者仁心”的含義 ——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溫暖的愛心;不僅要解決家長的問題,還要陪伴他們走過迷茫。
未來,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將繼續以愛為帆,以專業為槳,在守護兒童健康的航線上乘風破浪,為更多家庭送去希望與溫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綻放光芒。
供稿:新媒體運營中心 張洋鑫
一審:曾媚
二審:聶洪鈺
終審: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