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飯這件事兒,遠比你想象得更重要。科學膳食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難題。
慢性病不是一頓飯招來的,想要健康的身體,一定要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時隔6年,被譽為中國人膳食寶典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終于更新了!一起看官方新發布的中國人“吃飯指南”怎么說。
準則一:食物多樣,合理搭配
核心推薦
●堅持谷類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和豆類食物。
●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合理搭配。
●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
醫生解讀:食物多樣,合理搭配,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推薦。就沖這榜首的位置,走過路過也不會錯過。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能量和全部營養素,所以需要合理搭配。
準則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核心推薦
●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進行身體活動,保持健康體重。
●食不過量,保持能量平衡。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鼓勵適當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加強抗阻運動,每周2~3天。
●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醫生解讀:體重是評價人體營養、健康狀況重要的指標,體重超重或體重過輕,都不利于健康。建議男女老少幼都應該在吃和動之間取得平衡,保持健康體重。
準則三: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
核心推薦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g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攝入量相當于每天300ml以上液態奶。
●經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適量吃堅果。
醫生解讀:奶類中含有豐富的鈣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是優質蛋白質、鈣的重要來源,但我國奶類消費處于較低水平。經常喝奶對人體健康是有很多的好處,兒童青少年飲奶有利于其生長發育,增加骨密度,從而推遲其成年后發生骨質疏松的年齡;中老年人飲奶也可以減少其骨質丟失,有利于骨健康。
準則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核心推薦
●魚、禽、蛋類和瘦肉攝入要適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g,蛋類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雞蛋營養豐富,吃雞蛋不棄蛋黃。
●優先選擇魚,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制品。
醫生解讀:強調每周至少吃2次水產品,因為國人吃畜肉較多,特別是豬肉,而水產品相對畜肉來說,脂肪含量較低,且所含的脂肪酸更利于保護心血管系統。
準則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核心推薦
●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g,烹調油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反式脂肪酸每天攝入量不超過2g。
●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應飲酒。成年人如飲酒,一天飲用的酒精量不超過15g。
醫生解讀:大量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多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風險,而目前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普遍過多。少鹽似乎是一個不變的話題,但減鹽確實不易。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可實行的辦法嗎?
●多在家做菜吃飯,如果在外就餐或外賣,可以囑咐少放鹽。
●盡量選用新鮮食材,多多欣賞食物的天然味道。
●用其他調味品,比如加入少許醋、香料、蔥姜蒜,提高鮮香味。
準則六:規律進餐,足量飲水
核心推薦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規律進餐、飲食適度,不暴飲暴食、不偏食挑食、不過度節食。
●足量飲水,少量多次。在溫和氣候條件下,低身體活動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推薦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不用飲料代替白水。
醫生解讀: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重要組成部分,但容易被忽略。但含糖飲料消費量呈上升趨勢,過多攝入會增加齲齒、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發生風險。這就提示我們應該格外注意“規律進餐,足量飲水”。
準則七:會烹會選,會看標簽
核心推薦
●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應做好健康膳食規劃。
●認識食物,選擇新鮮的、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
●學習烹飪、傳承傳統飲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在外就餐,不忘適量與平衡。
醫生解讀:買食品,就是買營養,通過比較食品營養標簽,選購較健康的包裝食品。在選購時多看看“配料表”和“食物成分表”,關注能量和鈉含量,做到明明白白消費。
準則八: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核心推薦
●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動物。
●食物制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
●講究衛生,從分餐公筷做起。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
●做可持續食物系統發展的踐行者。
醫生解讀:新冠疫情的暴發提示我們要重視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堅持公筷公勺、分餐等衛生措施,避免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對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供稿:李紫梅
編輯:劉嘉星
校對:廖彩霞
審核:范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