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余6日進入小寒時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標志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冬季養生貴在保護陽氣、涵養精氣,即所謂“養藏之道”,藏,就是蓄積能量。那么在小寒節氣的日常起居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中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應該適當延長睡眠的時間,早睡可養人體陽氣,晚起會養人體陰氣,故而,早睡晚起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二、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之一,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養生上還要注意保暖驅寒,人的頭頸、背、手腳最易受涼,小寒時節要重點保護。戴好帽子,圍好圍巾,穿上秋褲及厚襪子。
三、適當運動
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但鍛煉方式因人而異,要選擇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一般提倡以慢跑、瑜伽、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為宜,時節最好是下午三點至四點,且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應稍有“凍”感,切勿大汗淋漓,當全身發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
冬季容易手腳冰涼,氣血不暢,可以練習提腳跟。提腳跟的同時踮起腳尖,這樣有利于通暢足三陰經,達到補腎固本的效果。
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想要進補,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三點:
1.食宜溫,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
宜多吃些羊肉、雞肉等溫熱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而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如羊肉粥,以溫補陽氣;麥片粥,養心除煩;核桃粥,養陰固精;紅薯粥,滋補肝腎。
2.食宜雜,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
另外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宜多吃些糙米、玉米、小麥、黑豆、豌豆等豆類;梨、蘋果、桔子、香蕉、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鵝肉、魚肉等肉類。
3.食宜苦,腎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勝苦,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
這時的飲食應減咸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生菜、茴香、杏、柚子、杏仁、蓮子等,適當吃都有利于去除人過多的火氣,可助心陽,起到養腎的功效。
推薦食療方:芡實山藥排骨湯
【材料】芡實50g,山藥100g,排骨250g。
【制法】砂鍋中注入適量開水把芡實倒入砂鍋中。淖水后的排骨撈起來放入砂鍋內。把洗凈的山藥豆也倒入砂鍋中鍋蓋上蓋子大火煮開后改小火慢煮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后關火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止瀉,補腎縮尿
供稿:鄧煒臻
編輯:劉嘉星
審核:廖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