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立春以后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此時,氣溫回升、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節氣處在“三九天”末梢,氣溫忽高忽低,春寒料峭。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祛風除濕。加上此時氣候較陰冷,故可以適當進補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與此同時,雨水時節氣候轉暖,但又風多物燥,難免會出現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不適,故應該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
薏苡仁黨參粥
健脾益氣,祛濕止瀉
【材料】薏苡仁30克,黨參15克,粳米200克。
【制作】薏苡仁洗凈,濾去雜質,放入涼水中浸泡2小時。黨參洗凈后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凈,將三者放入鍋中,并加入清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鍋開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熬半小時。等到粥熟后,可根據個人口味放入冰糖調味。
【方解】民間常說“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薏米,又叫薏苡仁,民間稱為“天下第一米”。《本草正義》記載,黨參“與人參不甚相遠”,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各物共煮成粥,健脾胃、祛脾濕、補氣補血。尤適宜脾虛夾濕,容易大便溏爛,舌淡,苔白膩者。
香附茯苓山藥雞
疏肝解郁,健脾理氣
【材料】香附15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雞1只。
【制作】雞清洗干凈、去內臟。把香附、山藥、茯苓放入雞腹中,隔水蒸熟,將藥渣去掉,加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方解】《本草綱目》記載“止肚痛,心腹惡氣,除風濕麻痹,諸虛贏,安胎,治折傷并癰疽。生搗,涂竹木刺入肉。”母雞,是溫中補虛的要食。母雞為君,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臣以味甘性平的“二白”(茯苓、山藥),發揮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作用。佐以味辛、微苦、微甘的香附,疏肝理氣、理氣調中。各物合用,疏肝解郁,健脾理氣。尤適用于肝郁脾虛證,表現為腹脹、食欲不振、乏力、大便稀爛等癥。
清炒茼蒿
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
【材料】茼蒿500克,大蒜10克。
【制作】茼蒿洗凈切段,大蒜切片。鍋里加少量水燒開,放入蒜片,炒香。放入茼蒿炒軟,加適量的油和鹽即可。
【方解】茼蒿,在古代為宮廷佳肴,故又叫“皇帝菜”。藥王孫思邈曾在著作《千金方》中記載茼蒿可以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茼蒿,味芳香、甘,性平,歸脾、胃經,適用于脾胃虛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朊腹脹痛等癥。
五指毛桃排骨湯
健運脾胃、祛濕解困
【材料】五指毛桃根45克,茯苓30克,扁豆30克,豬排骨500克,生姜3片。
【制作】材料洗凈,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先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3小時,加入適量鹽和油即可。
【方解】五指毛桃味甘性平,入脾、肺、肝經,補氣而不燥熱,祛濕而不傷正,俗稱補氣祛濕的“廣東人參”。豬肉,味甘咸性平,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本品以益氣補虛的五指毛桃、豬肉為君,臣以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茯苓、扁豆,各物合用,健脾化濕,舒筋活絡。尤適于氣虛易出汗,疲倦無力者。
春筍炒肉絲
健脾益胃,促進消化
【材料】枸杞子5克,春筍200克,豬肉100克。
【制作】將豬肉、春筍洗凈切成絲。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燒熱,將肉絲、筍絲放入鍋中翻炒,加入適量鹽和油即可。
【方解】《名醫別錄》言“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本草綱目拾遺》曰“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春筍為君,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利尿止咳等的功效。《本草備要》將“豬”定性為“水畜、咸寒”。豬肉為臣,味甘咸性寒平,具有滋陰潤燥、健脾益氣的功效。佐以味甘性平的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這道菜可以在雨水時節幫助調理肝臟。
陳皮紅豆沙
燥濕化痰,理氣健脾
【材料】紅豆400克,蓮子100克,陳皮10克,冰糖適量。
【制作】蓮子去芯,連同紅豆一起洗凈,冷水浸泡半小時,撈起,放置到冰箱急凍2小時,取出。鍋內加水煮沸,放入紅豆、蓮子、陳皮,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30分鐘或至材料熟透綿爛,制成紅豆沙。可根據喜好加入適量的冰糖。
【方解】《神農本草》曰紅豆“消水腫,排癰腫膿血”。《名醫別錄》記載“治療寒熱熱中消渴,止瀉痢,利小便,消腹脹滿”。紅《玉楸藥解》“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本膳以味甘酸、性平的紅豆為君,補血養神、健脾益腎,以味甘澀、性平的蓮子為臣,益腎固精、補脾止瀉,佐以味辛苦、性溫的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尤適宜失眠、體虛、脾腎虧虛者。
供稿:潘翠珊
編輯:劉嘉星
審核:廖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