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逐漸下降,人體免疫力減弱,我們的胃腸容易受到寒涼的刺激,從而引發或加重胃腸疾病。近期到醫院門診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其中有的患者由于燒心、反酸嚴重而來就診;有的患者以胃痛,胃寒為主要表現;有的胃脹,吃不下東西;還有一些人拉肚子,受涼或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就加重。
這是怎么回事呢?
從現代醫學理論來看,寒冷天氣導致血管收縮、免疫力下降、胃酸分泌變化及飲食不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胃部血液循環、屏障功能和消化功能,從而增加胃腸疾病的風險或加重其癥狀。
從中醫角度來看,寒冷天氣會導致人體陽氣受挫、寒邪入侵,使得脾胃功能減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進而引發或加重胃腸疾病。
冬季胃腸常見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飲食不規律、寒冷刺激等導致的上腹部疼痛、飽脹、噯氣等癥狀。
消化性潰瘍:與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防御機制減弱相關,表現為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可伴有反酸、惡心等癥狀。
慢性胃炎:長期飲食不規律、寒冷或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的上腹部不適、食欲減退、腹瀉等癥狀。
急性腸胃炎:多由飲食不潔、暴飲暴食引起,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
腸易激綜合征:與寒冷、飲食不規律、精神因素等有關,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
反流性食道炎:胃酸反流至食道,引起燒心、胸痛等癥狀,與食管黏膜防御機制減弱有關。
博中醫教您打保“胃”戰
飲食調理
1.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條、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如辣椒、炸雞、冰淇淋等,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
醫生建議:最好都能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早上起來之后,緩緩喝一杯溫開水,這是最省事的暖胃護胃方法。
2.藥膳調理 根據中醫理論,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健脾胃功效的藥膳進行調養。
推薦藥膳
黨參山藥豬肚湯
【材料】黨參20g、山藥30g、蓮子30g、去核紅棗3顆、生姜3片、豬肚1個;(2-3人份)
【制作方法】先將材料洗凈,豬肚除去油脂,加入生粉、食鹽,大力揉搓豬肚約5分鐘后沖洗干凈,重復2-3次;湯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后轉小火煮1.5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養胃,補益氣血。
羊肉燉蘿卜
【材料】羊肉500g,白蘿卜1根,生姜3片,蔥2根,料酒、鹽適量。
【制作方法】將羊肉洗凈切塊,白蘿卜去皮切塊,生姜切片,蔥切段。將羊肉放入冷水中煮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生姜、蔥段,轉小火燉煮1小時。再加入白蘿卜塊,繼續燉煮3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羊肉溫補脾胃,蘿卜消食化痰,兩者搭配,既能溫補又能消食,適合冬季食。
生活調理
1.保持良好作息 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于腸胃功能的恢復。
2.適量運動中醫理論中的“動以生陽”。運動不但可以生發體內的陽熱之氣,還可以把體內的陰寒之氣驅趕出去,從而起到暖身、暖胃的作用,戶外運動和室內運動都是可以的,如八段錦、太極拳等。
3.多曬太陽中醫認為,曬太陽是最簡單有效的溫陽散寒方法。曬早晨的太陽更好,更有助于人體陽氣的生發。
中醫特色療法
1.針灸療法:通過針刺身體特定穴位,選擇中脘、天樞、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位,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和胃止痛、健脾消食、溫通經絡的效果,有效緩解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問題,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外治法。
2.中藥調理:通過辨證施治,調和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緩解胃痛、胃酸過多、胃脹等癥狀,同時改善體內環境,提升免疫力,實現全面護胃,促進胃部健康。
常用的中成藥有木香順氣丸、保和丸、大山楂丸等。
3.艾灸:利用艾葉的溫熱效應與藥理作用,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和氣血,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效緩解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達到養胃護胃、增強體質的效果。
4.督脈灸:通過火的熱度和藥物作用,調和陰陽,通經活絡,固腎壯陽,健脾和胃,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癥狀,幫助調整胃腸節律,促進胃腸蠕動,
5.任脈灸:通過沿任脈及其左右腎經、胃經鋪置藥物并施以艾灸,借助其溫熱效應和藥物作用,溫中散寒、疏肝和胃、健脾利濕,有效改善脾胃虛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癥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實現養胃護胃的效果。
6.穴位敷貼:將藥物貼于特定穴位上,通過皮膚吸收發揮藥效,可用于治療腹瀉、嘔吐等癥狀。
供稿:黃文瑤
審核:梁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