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建73座地震速報與預警臺站
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日前從市地震局了解到,《惠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已完成編制,目前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公示時間為3月16日~4月15日。社會各界如對《規劃》有意見建議,可通過書面或電子郵件、傳真、電話等方式向市地震局反映。
邀請專家對《規劃》進行專項論證評審
據介紹,我市所處大地構造單元屬華南褶皺系,地層巖性多樣,以花崗巖、砂巖和灰巖為主,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發育。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主要有羅浮山斷裂、紫金-博羅斷裂、蓮花山斷裂帶、濱海斷裂帶和惠州斷裂。
“防震減災工作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我市是全國2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相對活躍中段,受破壞性地震的潛在威脅。因此,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市地震局局長趙旋介紹。為此,該局高度重視《規劃》的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宗旨,緊緊圍繞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重點工作,十分注重省、市、縣(區)防震減災重點建設項目的銜接;自去年3月開始,經過調研、起草、內部討論和征求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意見等步驟,數易其稿,爾后上報省地震局審核把關,并且專門召開專家評審會對《規劃》進行專項評審。
力爭2020年初步建成現代防震減災治理體系
《規劃》對“十三五”期間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總體目標,即實現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預防、應急救援體系效能及公眾防震減災素質和意識顯著提高,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成現代防震減災治理體系,提供惠及全民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基本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對“十三五”工作分別從加強地震監測與預警能力建設、加強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推進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體系和信息化建設、推進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推進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等七大項目進行詳細部署,并將其細化成21項建設內容,形成主要工作一覽表。
記者看到,《規劃》對部分項目提出了具體量化目標。在地震監(觀)測體系工程方面,將重點完成73座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惠州市臺站選址、地震監測臺網優化改造、建設地震監測(預警)中心等。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防工程項目惠州市臺站建設方面,將新建2座基準臺、14座基本臺和57座一般臺;在對1990年前建筑物抗震性能排查和鑒定方面,覆蓋面積從原來的100平方公里(一期)擴大至200平方公里。
“十二五”設置16個小型應急避護場所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市以創建防震減災示范城市為目標,全市綜合防御地震災害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在地震監測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市新建8座地震預警臺、4處地震群測群防宏觀觀測點,新增市田家炳中學地震前兆數字觀測站深孔地磁測項。在災害預防方面,完成市中心區(二期)130平方公里地震小區劃工程,開展市中心城區震害預測、淡水-多祝斷裂探測及其危險性評價等多項重要工作。在應急救援方面,建設了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在學校、社區、機關、企業開展或指導近百場(次)地震應急演練,在部分社區和學校設置了16個小型應急避護場所。
記者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