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著重抓好如下工作:一是探索機制體制創新。成立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旅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編制了《博羅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初步建立了“1+3+X”旅游管理體制。二是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經費予以保障,其中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00萬元/年、旅游宣傳經費200萬元/年。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公共交通服務,延伸鄉村客運公交,開通連通羅浮山景區、五礦哈施塔特旅游小鎮、縣農業科技示范場、龍華旭日村等主要旅游景區(點)的客運巴士;串聯縣內主要景區景點,開通環羅浮山旅游專線巴士;實施“廁所革命”,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發動臨街、臨景商鋪的廁所實現共享,建立博羅廁所開放聯盟;推動羅浮山等景區建立第三衛生間。提升信息服務,重點景區實現WIFI信號全覆蓋,各鎮、各主要景區開通微信公眾號。改善衛生環境,通過深入開展“美麗鄉村三大行動”,打造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鄉村。四是推動旅游業態發展。打造以道教文化、中醫藥養生和生態環境為核心吸引物的羅浮山國家5A級景區,以奧地利異域文化為特色的五礦哈施塔特小鎮4A級景區,以航天科技和新農業技術為亮點的縣農業科技示范場3A級景區。優化旅游業態,打造了禾肚里稻田酒店等文化主題酒店,萬怡酒店等精品酒店,清水湖農莊、驢吧客棧等特色民宿,以及石壩東江馬幫汽車營地等高、中、大眾檔次的住宿類型;開發博羅本地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如羅浮山百草油、觀音閣紅糖養生產品系列、李藝金錢龜養生產品系列等;推動“旅游+文化”,圍繞龍華旭日村、觀背村、東江縱隊紀念館,打造古村落體驗游、文化體驗游、紅色旅游等產品形態;推動“旅游+農業”,依托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和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良好契機,打造了“七星耀羅浮”,以及公莊陂頭神村等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推動“旅游+中醫藥”,充分利用在羅浮山召開的中醫科學大會和國際養生大會成果,深入挖掘和弘揚葛洪中醫藥文化,依托中草藥資源優勢,打造“三大基地”,策劃特色養生旅游線路和產品,做大做強博羅中醫藥健康養生特色旅游品牌;推動“旅游+體育”,發揮羅浮山、南粵古驛道、觀音閣東江濕地公園、觀音閣滑翔基地、石壩東江馬幫生態園、東江七彩公園航模基地等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精心打造羅浮山登山賽、南粵古驛道定向賽、觀音閣帳篷節、觀音閣滑翔活動、石壩房車露營活動、東江七彩公園航模比賽等體育旅游活動;推動“旅游+教育”,按照羅浮新城和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規劃定位,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推動羅浮山及周邊鎮鄉村旅游發展,打造教育旅游聚集區;推動“旅游+工業”,依托景田礦泉水基地、光大環保項目等,打造工業旅游項目。五是推動鄉村旅游全面發展。加大鄉村旅游規劃工作,完成編制《博羅縣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博羅縣扶持鄉村旅游景區(點)建設發展實施意見(試行)》和《博羅縣農民開辦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競爭性扶持資金評審辦法》等扶持辦法;縣財政每年設立800萬元的專項資金作為扶持獎勵資金,鼓勵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加強鄉村旅游示范品牌創建力度,通過實施農村變景區景點、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農產品變旅游商品的“三變工程”,成功創建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8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9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打造了14個“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3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1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推動農產品轉變為旅游商品,柏塘山茶、羅浮山大米、觀音閣花生、觀音閣紅糖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福田菜心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六是實現共建共享。開展“全域旅游宣傳月”和文明旅游系列活動,向全社會征集全域旅游發展意見和建議;實現全民共享,縣內景區、農莊等都優先吸納本地居民參與旅游經營管理活動,帶動居民增收致富,形成良好的利益共享機制;將扶貧村的旅游開發納入《博羅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中,推動旅游精準扶貧有新進展,實現全民共享全域旅游發展成果。七是推動整體營銷。制定了《博羅全域旅游整體營銷規劃和方案》,借世界長壽之鄉、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深呼吸小城等名牌,全媒體宣傳博羅各項旅游資源;策劃了“福田菜心節”“觀音閣帳篷節”“湖鎮千鑼百鼓文化節”等品牌節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