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協調同步開好局 給力“十二五”
——2011年博羅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呈現五個協調同步,其中,GDP增幅創1998年以來的新高,全縣經濟實現持續較快增長,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給足動力。
一、基本情況
1、據市統計局核算,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54.42億元,增長16.8%,增幅創1998年以來的新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全市排第二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35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185.71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132.36億元,增長16.1%。
2、農業增加值36.35億元,增長6.5%,增幅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78億元,增長25.4%,增幅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個百分點。
4、固定資產投資131.43億元,增長25.9%,增幅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45.68億元,增長83.8%;工業投資52.77億元,增長10.1%。
5、商品房屋銷售面積98.99萬平方米,增長55.1%,增幅同比提高28.8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9個百分點。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78億元,增長18%,增幅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7、稅收總額30.92億元,增長24.4%。其中國稅16.83億元,增長20.5%,增幅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地稅14.09億元,增長29.4%,增幅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8、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8.36億元,增長28.6%,增幅同比提高7.3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9、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291.97億元,增長16.3%,增幅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102.15億元,增長19.2%,增幅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10、旅游接待人數519.11萬人次,增長21%;旅游綜合收入11.1億元,增長45%。
11、外商直接投資利用外資金額2.5億美元,增長10.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外貿出口總額21.71億美元,增長3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1個百分點。
二、經濟運行特點
(一)總量擴張與產業結構調整協調同步
近幾年來,在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的拉動下,全縣經濟總量不斷擴張,2010年,全縣經濟總量在全省67個縣排第4位,與第三位的普寧市只相差23億元。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三百億元,達354.42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市穩居第三位,在三個縣中居首位。在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的同時,全縣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主要體現在:
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占比提高。去年,在富士康集團正式投產的拉動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繼續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全年實現增加值152.78億元,增長25.4%,增速連續6年在20%以上的速度運行,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56.42億元,增長26.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增速和比重同比均提高了1個和0.5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中,增幅最快的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42.6%;體現產業升級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高技術制造業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37.6億元,增長39.8%,增幅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4.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拉動顯著增強。去年,在房地產業、交通運輸以及營利性服務業的拉動下,第三產業發展明顯加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拉動顯著增強,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32.36億元,增長16.1%,增幅同比大幅提高了10.6個百分點,三大產業結構調整為10.3:52.4:37.3,與去年同期的10.6:52.3:37.1相比,第一產業下降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率分別為35.6%和6.0%,同比大幅提高了21.4個和3.8個百分點。
(二)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協調同步發展
2011年全縣GDP達354.42億元,增長16.8%,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人均GDP突破三萬元,達3.4萬元。經濟發展加快以及人均GDP總量的增加,充分說明了全縣經濟發展基本擺脫了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周期。
另一方面,在全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服務能力,確保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協調同步發展。去年 6月,全縣啟動了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的黨政機構改革,將縣委、縣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向重民生、保民生方向轉移,進一步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力爭在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民生服務、理順事權關系、優化運行機制、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通過機構改革,全縣的黨政機構調整為28個,精簡壓縮黨政機關事業機構11個。在此基礎上,啟動了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建設,屆時該中心將成為全市首個功能完善的綜合性社會服務平臺,成為博羅打造服務性政府的第一窗口。
(三)內外需求協調同步發展
內需反映一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而外需則反映一地區利用國外市場和國外資源實現增長的能力,從全縣內外需經濟運行情況看,內外需經濟實現均衡協調發展。
一是內需動力提升。去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31.43億元,增長25.9%。分析全縣情況,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速主要是受房地產和大項目投資增長的拉動。2011年全縣房地產市場繼續紅火,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98.99萬平方米,增長55.1 %,房地產開發投資45.68億元,增長83.8%,商品房銷售以及房地產開發投資均延續了去年高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大項目增加也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年投資超億元的項目有10個,其中富士康集團以及鴻達實業有限公司投資額超過10億元,達11.1億元。從投向三次產業的情況看,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11年一、二、三產業投資構成比例為0.3:40.2:59.5,與2010年的0.1:41.1:58.8對比,第一、三產業比重上升0.2個和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9個百分點。消費市場方面,去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78億元,增長18%,增幅在全市三縣四區中排第三位。
二是外延經濟穩步增長。全縣外貿出口經歷了2009年的低迷后,2010年開始回暖,并實現了穩步增長,2011年全縣外貿出口增幅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最高的1月份增長了43%,全年外貿出口總額達21.71億美元,增長32.4%,增幅在全市三縣四區中排首位。
(四)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協調同步增長
在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增長的拉動下,去年財政收入增幅始終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上運行,全年實現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8.36億元,增長28.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3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繼續向民生方向傾斜,2011年一般預算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等民生領域的支出為15.27億元,占財政支出總量的50.8%,如果加上農林水事務的4.5億元,比重則高達65.6%;與此同時,去年個人所得稅改革,進一步降低了個人稅負,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2011年全縣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206.4億元,增長16.3%;初步統計,農民人均純收入10532元,增長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5%。
(五)城鄉協調同步發展
一方面隨著財政支出向民生、尤其是三農建設方向傾斜,去年完成農村社區創建95個,累計已完成195個;另一方面,全縣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在2010年轉移1.7萬人的基礎上,2011年繼續轉移1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重點打造了特色農業旅游型、生態自然保護型、特色主導產業型、移民歷史文化型、柑橘基地型、古村文化型六種特色類型的農村社區,新農村建設不斷夯實,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8%。初步測算,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95:1(以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自2005年以來差距最小的一年。此外,統一標準完善了全縣34個社區的公布欄等硬件設施,全縣34個社區有27個被省評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