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博羅融媒記者循著東江縱隊當年的足跡走進羅浮山,通過一件件文物與一處處遺跡,觸摸那段烽火連天歲月,探尋永不褪色的英雄記憶。
東江縱隊紀念館被列入“全國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館內通過視聽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180余張珍貴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和110件(套)革命文物,較完整地再現東江縱隊光輝的革命歷史。
今年7月31日,《華南人民抗戰的光輝旗幟》展覽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國家文物局列入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陳列展覽的推介名單。該展陳以“華南人民抗戰的光輝旗幟”為核心,設置“南國烽煙舉戰旗”“中央指示扭危局”“偉大營救護文脈”“亮劍揮戈勢如虹”“北撤南征立新功”五大主題,構建起立體敘事框架,生動再現了東江縱隊的抗戰史詩。
在東江縱隊紀念館里,有一臺近千公斤的印刷機,它原屬《博羅日報》,由社長陳潔1941年募資購得。在1944年6月份日軍掃蕩時,陳潔將其藏在農民家里才得以保留。后來,10多名戰士突破封鎖把印刷機運回羅浮山交給前進報社。有了這臺印刷機,《前進報》實現了從油墨印刷到機械鉛印的質的飛躍,不僅擴大了發行范圍,還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方針和政策產生了極大影響。
始建于東晉時期的沖虛古觀,曾是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也是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等的重要駐地,具有歷史意義的“羅浮山會議”就在這里召開,因而,這里成為中國華南敵后戰斗的核心。
在長寧鎮瀾石村果園小組,鄧氏祠堂門口掛著東江縱隊軍政干校舊址的牌子。當年,東江縱隊在此成立抗日軍政干部學校,開展射擊、刺殺、投彈等大練兵運動,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村里的學員全部隨挺進粵北的部隊奔赴五嶺山區,成為開辟五嶺根據地的骨干。據當地村民鄧鏡忠回憶,當時村里住滿了東縱的老中青三代人,村民們還為革命隊伍送糧食、槍支等。
歷史從未遠去,它凝結在館紀念館的印刷機中,留存于荔枝樹上的彈痕之內,閃爍在孩子們清澈的目光里,在這片紅色足跡永駐的羅浮山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