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博羅縣注重發揮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職能作用,著力把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新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中,立足“五個著力”,不斷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著力抓好傳統文化學習,凝聚向善向上道德力量。
“傳承文明,教化經典”是博羅縣學習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凝聚道德力量的宣傳語。多年來,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實踐中,博羅縣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出“五朵金花”,分別為一臺(博羅電視臺《經典頻道》)、一所(博羅縣看守所的“特殊教育學校”)、一隊(博仁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一堂(博仁文化學堂)、一講(傳統文化校園、鄉村巡講),吸引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共同追求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五朵金花”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成功經驗。近年來,博羅縣以打造“博仁文化”為主題,以“一臺、一所、一隊、一堂、一講”為抓手,共建設了500多處道德講堂,涵蓋了機關、學校、社區、鄉鎮等多個領域,受眾超過20萬人次,全縣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人參加過道德講堂活動。如今優秀傳統文化正以潤物細無聲之勢,浸潤著博羅千家萬戶。如:博羅縣長寧鎮村民陳順來同志,是一位有著10多年上訪史的上訪戶,通過傳統文化學習和志愿者的幫教勸導,他不僅毅然告別了上訪生涯,積極投身到志愿服務中,還被正式任命為“博仁文化志愿服務隊長寧分隊隊長”,眾多博羅人像陳順來一樣,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生活智慧,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 著力抓好法德共治,增進基層群眾法治意識。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多年來,博羅縣堅持“以法為本、以德為常,法德同治”的理念,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用法德共治的理念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建設。一是首創具有博羅特色的“三三一”法治模式,積極發揮近2萬名村干部的優勢,促進了一大批基層矛盾糾紛的順利解決,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努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新常態。二是抓好用好“六個平臺”,即農村“三資”管理服務平臺、網上辦事服務平臺、村務公開平臺、法制宣傳服務平臺、信訪維穩中心平臺、道德講堂平臺,堅持法治與德治并舉。今年年初,還在羅陽鎮田牌村開設了“法德講堂”,由兩名基層經驗豐富的律師與該村近百名村兩委干部和村民面對面交流,如今這樣的法德講堂已經成為常態。三是在鄉鎮文化廣場、學校、社區、農村、企業廣泛建成法治文化宣傳陣地,讓法治文化滲透到各種場所、各類人群”。
三、 著力抓好體驗式教育,打造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
為進一步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博羅縣將東山森林公園打造成為博羅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特別是在東山森林公園的北門廣場、休閑棧道和南門廣場三處地方藝術性地打造了彰顯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生活情境,通過極具嶺南特色的風格設計,以人物肖像、故事演繹的形式展現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事跡,弘揚道德新風尚,讓市民在休閑鍛煉之余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教育。同時,精心設計“廉潔法治文化園”,該園設計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包括“中國夢”、“清風林”、“弘德欄”、“警世路”四個展示區,含大型電子書、LED屏、葛洪故事景墻、東江縱隊雕塑及老戰士手印景墻、清官碑、客家文化角等文化藝術造型30多處,立體式、感知式的教育方式使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
四、 著力抓好以文化人,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一是積極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全縣17個鎮都建成了綜合文化站,80%的村建有文化室,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中心、鎮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三級聯創”文化陣地全覆蓋格局。同時,從2014年創新實施“網吧”變公益“書吧”工程,計劃在全縣各鎮和羅浮山管委會建設共18家博聞公益書吧,至今已有長寧鎮、湖鎮鎮、福田鎮和羅浮山管委會4家公益書吧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其中,長寧鎮博聞公益書吧,設有售書區、閱讀區和公益講座區。自今年以來,該書吧每周末舉行美術、象棋、籃球等公益興趣班培訓,目前已累計培訓約400人次,并舉行了義賣、公益講座、道德講堂等多場公益活動。二是積極完善文化惠民體制機制,逐步推進“文化惠民卡”發放工作,有效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文化三下鄉”活動。三是大力扶持發展地方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博羅大舞臺”特色文化活動,定期組織開展節日游園、民俗展示、體育健身、歌舞表演、花會歌會、聯歡聯誼、燈謎燈會、書法棋藝、美術攝影等活動;全縣各村也都組建文化藝術團隊,積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如羅陽鎮的舞羅傘、柏塘鎮的舞春牛、龍華大鼓、老年體協的秧歌健身隊等,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五、 著力抓好文明鄉風建設,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
一是開展新農村建設“六個融入”創建工作,營造特色文化生活之美。即:把村史人文內容融入新農村建設;把傳統古村落村居設施的保護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布局;把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融入農民生活;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農民日常生活;把家訓家風、家規民約的教化融入農村日常教育工作;把中國特有的書法傳統藝術特殊表達內容融入農民生活。二是實施新農村建設“六個一”創建措施,打造人文之美。即:一村一個主題文化項目;一村一個道德文化品牌;一村一個文化廣場;一村一支志愿服務隊;一村一支文藝表演隊伍;一村一個共建企業。三是開展新農村建設“五項活動”,培育風尚之美。即:講好“一家”故事(家譜、家訓、家風故事);建好“兩堂”文化設施(村史祠堂、文化禮堂);辦好“三禮”活動(開學禮、添丁禮、感恩禮);用好“四村”教化(村史、村歌、村節、村訓);抓好“五評”活動(星級文明戶、模范村民、身邊好人、孝賢、最美志愿者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