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灣鎮西田村西埔村民小組的稻田旁,青磚黛瓦的惠民醫院舊址靜靜矗立。修復后的院落里,泛黃的醫書、斑駁的就診臺與銹跡斑斑的醫療器械,仿佛在向世人述說著曾經烽火連天、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惠民醫院是一處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地下紅色醫院,也是東江縱隊的地下交通站。1941年,畢業于中山大學醫學院護校的西埔村青年馬烈創辦了“馬熾昌醫務所”,并與東江縱隊取得聯系,開始秘密救治游擊隊傷員。1943年5月,馬烈在父親支持下,將醫務所遷至相對安全的西埔村,并更名為 “惠民醫院”,持續為抗戰事業貢獻力量。
據惠民醫院舊址講解員朱偉立介紹,當時惠民醫院前廳收治日偽軍傷兵和老百姓以作掩護,后廳則秘密救治游擊隊傷員。在西埔村群眾的支持和保護下,醫院堅持開辦了兩年,為東江縱隊的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5月,馬烈攜帶醫院所有醫療器械和藥品,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在石灣鎮源頭村茹屋小組,一座青磚壘砌的古炮樓靜靜矗立在村落中央。而在1944年,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而英勇的抗日戰斗。
1944年4月3日,200多名日偽軍企圖攻占茹屋村,150多名軍民依托村內的8座碉樓和3座門樓,進行了三天兩夜的頑強抵抗,擊斃日偽軍70余人。見證了這場“茹屋之戰”的茹李秋,如今已年過九旬,他回憶往昔:“炮樓被轟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缺口大到一個人可以穿過去。飛機也投下了炸彈,我們只能藏身于炮樓的地窖中。盡管如此,村莊還是有六七十間房屋被燒毀。但最終,我們憑借團結的力量,成功地擊退了敵人。”
如今,茹屋村的炮樓依然巍然矗立,墻面上斑駁的彈痕依稀鐫刻著當年的戰火記憶。炮樓作為村里的重要防御建筑,歷經多次戰斗的洗禮,見證了茹屋村民的英勇與堅韌。
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炮樓,與一旁的“石灣鎮紅色文化展廳”共同構成了茹屋村的紅色核心。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茹屋村將昔日村里的舊大劇院改造成“石灣鎮紅色文化展廳”,通過圖片、文字、繪畫、實物等多種形式全面回顧抗戰時期石灣人民的光輝抗日斗爭歷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石灣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展廳內陳列著上百張圖片、電文等文獻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東江縱隊的抗戰事跡。自2023年8月正式掛牌以來,該展廳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成為茹屋村紅色文旅的一大亮點。同時,茹屋村修繕了村內的池塘石堤、百年古榕等景觀,打造了“紅色水鄉·東江英雄古村落”,形成了獨特的紅色文旅品牌。
紅色記憶,不僅成為這座村落的精神根基,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力。“據統計,自2023年8月正式啟用以來,展廳已接待超過1萬名黨員參觀,吸引超2萬群眾前來打卡。”展廳講解員茹家寶表示。
從惠民醫院的白衣丹心,到茹屋村的浴血抗爭,石灣鎮的紅色記憶從未褪色,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如今的茹屋村,新鋪的柏油路穿村而過,村頭的木棉樹年年盛放“英雄花”。昔日的烽火硝煙雖已散去,但革命先烈的精神仍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正化作新時代的奮進力量,續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